第二節 加強人文社會科學方麵的修養(1 / 3)

(1)什麼是人文社會科學

在當代社會,人們所說的人文社會科學,就是以人的社會存在為研究對象,以揭示人的本質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為目的的科學。具體地說,它劃分為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人文科學通常被說成是“人文學”,它是指關於人的本身的學說或理論體係,是對人的存在、本質、價值和發展等問題以及人的自然屬性、社會屬性、精神屬性等進行探究的學問。社會科學是以人類的經濟活動、政治活動、精神文化活動等社會現象為研究對象,旨在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科學。從共性來看,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都是以人為中心的科學,都是人類的自我認識。這個簡要的定義可以概括近些年來人們對人文社會科學的大致認識。

科學與人文本來就是結合在一起的、無法嚴格分割的知識整體。科學涵蓋了自然、社會、思維等客觀規律的分科知識體係,等於人類係統知識的全部;人文在曆史上是個變異的概念,今日的人文指人類的各種文化現象,廣義地說也涉及科學這個概念所涵蓋的全部領域。當今人們常說的“人文科學”則是指社會科學。這兩個範疇互相交叉、互相疊加,共同構成了21世紀人才全麵素質當中的一個方麵。

人文科學和社會科學,二者之間既有聯係又有區別,二者的界限常常是無法劃分的。隨著時代的進步和學科的發展,在人文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結合部位出現了許多邊緣學科。比如,屬於人文科學的曆史學,就與其他科學結合產生出許多新的邊緣科學。曆史學與法學結合,出現了法律史學,法製史學;曆史學與經濟學結合,出現了經濟史學;曆史學與社會學結合,出現了社會史學,等等。文化學與其他科學結合,也產生了眾多的邊緣科學,如文化語言學、文化人類學、文化經濟學、政治文化學、法律文化學、教育文化學、新聞文化學等。

廣義的“人文”即社會科學。廣義的“人文”是與“天文”即自然現象相對應的人與社會事務方麵的學問。所謂“人文精神”,其含義及其理解就比較複雜,它渉及人們思維和言行中的信仰、理想、價值取向、人格模式、審美情趣等。從目前國內各大學開設的人文類課程來看,其內容已涉及文、史、哲、經、藝術、管理等方麵。

狹義的“人文”通常隻包括傳統的語言、曆史、哲學等方麵。可見,人文與社科既互相區別,又互相交叉,兩者都不能完全包容對方。許多高校的“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這個提法,顯然采取的是狹義的“人文”概念。高懸於清華大學大禮堂的“人文日新”的匾額,其含義則是廣義的“人文”概念,是指人們廣泛應用的“文科”這個概念。

從總體來看,人文社會科學是與自然科學相對應的一大科學部類。人文社會科學是一個龐大的學科群。其一級學科包括哲學、曆史學、文藝學、政治學、經濟學、人類學、社會學、法學、管理學、教育學、軍事學、新聞傳播學、宗教學、語言學、情報與文獻學、體育科學、心理學等。以上每一個主幹學科,還可以劃分出作為專業的二級學科。二級學科又可以再劃分為研究方向性質的三級學科。

(2)人文社會科學的特殊性

人文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同屬於科學範疇。但是,人文社會科學又具有與自然科學不同的許多特殊性。隻有認識這些特殊性,才能懂得人文社會科學的真正意義。

首先,人文社會科學在階級社會中一般具有階級性。在人文社會科學中,屬於社會科學的部分,都具有階級性;屬於人文科學的部分,除了語言、邏輯、考古等分支學科之外,一般也都具有階級性。某種人文社會科學,在不同的國家和社會製度之下,不可能都使統治階級滿意。列寧說過:“建築在階級鬥爭上的社會是不可能有‘公正的’社會科學的。”所以,在社會科學領域,要尋求所謂的“普世”的東西,無異於緣木求魚。在人文科學領域,隻有那些與社會的經濟基礎沒有直接聯係的極少數學科才能具有“普世”的性質,如語言、邏輯等,其他的都具有一定的階級性。

其次,人文社會科學具有明顯的民族性。由於各個國家人文社會科學發展的社會文化背景不同,一般地說,人文社會科學都具有一定的民族性。應該尊重這種民族性。應該提倡各個不同民族的平等交流和對話,反對任何國家以霸權主義的手段把某種價值觀強加於他國。

第三,人文社會科學具有明顯的時代性。人文社會科學在曆史發展的任何一個階段,都有著屬於這個時代的具體內容。同時,人文社會科學也會帶有每一個時代的具體特點和局限性。對於人文社會科學的評價和分析,一定要結合當時的曆史背景,才能進行科學的研究和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