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令人吃驚的是,學製8年的醫學專業的學生,畢業後很多年也不承認自己具有什麼專業。他們的理由是:雖然學了8年的專業,但是來到醫院的具體崗位上,仍然是兩眼一摸黑,什麼事情也插不上手,還要重新學起。以前學的東西全都派不上用場,專業學習之中的病理學和藥理學之類的東西,與醫院的具體操作存有很大的距離,好像學的東西沒有什麼用。但是,從長期的發展來看,那些基礎的醫學專業知識就會在實踐之中慢慢發揮作用。真正的專家,還是要具有相當的理論基礎。
各個專業的學生都認為自己沒有自已的專業,是因為他們的認識存在誤區。這個誤區就是:他們把本科階段的專業學習,當成了培育專家的階段,以為本科學習了一定的專業,畢業之後就能夠成為這個行業的專家了。所以,一旦發現本科畢業後並非能夠馬上成為專家,心情就一落千丈,灰心了。他們不知道,本科學習階段,隻是學習當專家的最基本的知識,距離專家的水平和科學研究實踐,還有相當大的距離,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這個思想如果不解決,就不能正確對待自己的專業。
(3)見異思遷與精益求精
要專心於自己的專業,精益求精,奠定堅實的業務功底。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在業務上起碼是一個學有專長的人。要對專業知識精益求精,克服一般化。
毛澤東曾經讚揚白求恩同誌對待業務工作的精益求精的精神。他說:“白求恩同誌是個醫生,他以醫療為職業,對技術精益求精;在整個八路軍醫務係統中,他的醫術是很高明的。這對於一班見異思遷的人,對於一班鄙薄技術工作以為不足道、以為無出路的人,也是一個極好的教訓。”
任何精湛的技術、高深的學問、廣博的知識都有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這個過程,就要求人們在專業方麵要專心致誌,對專業研究要精益求精。對任何一個專業,抱著見異思遷、淺嚐輒止的態度,是永遠也不能成就一個專家的。
當然,在當代社會,由於種種客觀的原因,人們的工作崗位經常發生變動,人們也主動地更換和調整崗位。在這種情況下,那種對專業精益求精的精神還有必要嗎?這是一個時代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