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3 / 3)

作為個人,培育善於與人合作的精神,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麵努力。

第一,克服小農經濟的封閉思維方式,認識與人合作的價值。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已經把那種自己顧自己的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淘汰了。在現代社會,無論哪個領域,都需要一種互相合作、互相依賴的關係。雖然某些方麵在形式上退回到了個體競爭的狀態,但是整個社會的發展進步趨勢,依然是越來越需要合作精神。認清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樹立“協作才能夠成事”的觀念,形成善於與人合作的團隊精神,這不僅是事業和工作的需要,也是一個成功的人才應該具有的道德觀念。

第二,準確履行個人職責,是善於合作的基礎。任何事業和企業都是有分工的。分工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協調和合作的內涵。經過科學分工的每一個具體的崗位,都具有彙成整體成功的內容。所以,在任何一個崗位上,每個人隻要準確地履行自己的崗位職責,就是整個事業成功的基礎和保證。《國際歌》歌詞之中的最後“副歌”的一句話是“團結起來,到明天,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這句話最初翻譯到中國來的時候,並不是這樣的。最初的直譯是:“讓我們大家都各自站在自己的崗位上,英特納雄耐爾就一定要實現。”我覺得最初直譯的這個說法倒是具有很明確的引導意義的。它說明,共產主義事業是一個億萬人民大眾為之奮鬥的事業,而這個事業是由無數的具體的工作崗位組成的,隻要每個共產主義的戰士把自己的那一份工作做好,就會形成整個共產主義事業的勝利。準確履行個人職責,還有一層特別的意思。那就是,在一個領導集體或決策集體內部,要正確地確立每個人的工作職責範圍,要互相尊重,各負其責,防止因工作範圍上的交叉和衝撞而造成不應有的矛盾和衝突。例如,負責全麵的一把手,就應該主要抓好全麵協調的工作和一個時期內的重點工作,不要事無巨細、事必躬親、壓製其他成員的積極性;其他各個分工負責的領導成員,也應該負責好自己分工範圍內的工作,而不應該把手伸到一把手的管理範圍,喧賓奪主,越俎代庖。隻有這樣,才能形成一個協調的、合作的領導或決策整體。

第三,做一個容易被接受的人。一個人能否被集體所接受,是衡量他是否具有合作精神的標誌。學會與人合作是一個人生存和工作的需要,樂於與人合作是一個人高尚的美德,善於與人合作既是一個人重要的能力,也是一個人重要的道德修養的體現。所以,為了更好地合作,每個人都需要加強道德修養。首先,對人要寬容、理解和忍讓,多看別人的優點,多看自己的缺點,充分理解各個不同的人都會有自己的特殊個性。其次,要在集體之中為自己準確定位,包括明確自己的職責、任務、現實與前景以及與別人應有的協作關係,防止出現那種惟有自己的工作最重要的心理。最後,主動進行善意的交流。通過交流,交換信息,增加知識,密切合作關係。隻有把自己融人整個集體中,憑借整體的力量,才能完成個人本來不能完成的工作任務。所以,善於同別人合作也是一個人獲得成功的途徑。

(5)慎獨正派

人才,包括各級黨政領導幹部,一定要清正廉潔,慎獨正派。慎獨即是在沒有直接監督因素存在的獨處的情況下,能夠把握住自己,不越出道德規範。在市場經濟體製條件下,由於外部環境的複雜化,對各種人才和幹部的誘惑因素不斷增加,能否做到慎獨,成為人才能否健康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注意慎獨,就能夠防止恒久長期的道德修養成果毀於一旦。

“慎獨”一詞最早的出處是《禮·中庸》:“莫見乎隱,莫現乎微,君子慎其獨也。”即:一個人的行為,如果從隱蔽的和細微的各個方麵都很難發現有什麼不合適的行為和做法,這個人就是君子,他的道德修養的秘密就是因為做到了“慎獨”。三國時期,曹植第一次把這兩個字連在一起。《三國誌·曹植》裏有“祗畏神明,敬惟慎獨”的記載。曹植不但第一次把“慎獨”兩個字連在一起,而且把“慎獨”的意義提高到與信仰“神明”等同的高度。這是很有見地的。

“慎獨”是否還適應無產階級革命者的修養要求?劉少奇同誌於1939年7月在延安馬列學院的演講稿《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中做了明確的回答。他借鑒傳統文化中“慎獨”的觀念,提出了共產黨員要“慎獨”的修養要求。他說,共產黨員“除開關心黨和革命的利益以外,沒有個人的得失和憂愁。即使在他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有做壞事的可能的時候,他能夠‘慎獨’,不做任何壞事。他的工作經得起檢查,決不害怕別人去檢查。”這段話說明了慎獨的重要性。

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慎獨更加顯示出其重要意義。許多在改革之中嶄露頭角有些作為的人,不久就翻身落馬,身敗名裂;有些幹部也是頗有政績,很有作為,但是不久就鋃鐺入獄,成為人民的罪人。在這些變幻莫測的現象後麵,往往是因為平時缺乏慎獨的修養,在關鍵時刻沒有把握住自己,落入腐敗的泥坑。在“遠華”特大走私貪汙賄賂案件中,原廈門市副市長趙克明曾經被群眾稱為市政府裏麵最難腐蝕的幹部。但是,他照樣落入腐敗犯罪的泥潭。當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的記者采訪他,問及他為什麼頂不住一個按摩小姐的進攻的時候,他回答說盛情難卻啊!“在現實社會充滿誘惑和陷阱的情況下,一個隻懂得”盛情難卻的幹部,其墮落是遲早的事。

平時缺少慎獨意識還不是最可怕的事情,還可以通過學習來提高認識,建立慎獨修養的意識。現在,最可怕的是,有相當多的人根本就不相信在曆史和現實中存在過能夠做到慎獨的人。有一部電視劇,竟然把曆史上有名的一位能夠做到“坐懷不亂”的宰相劉羅鍋(清朝宰相劉墉),改編為一個經不起考驗、一遇到女色就亂來的人。編劇的想法可能是,劉墉和今天現實生活之中的人一樣,哪裏會有什麼“坐懷不亂”呢,肯定是一坐就亂的。這樣的意識是最令人擔憂的。這種把“慎獨”當成“說教”的人,就無從談得上“慎獨”了。

人才,包括各級黨政領導幹部,隻有堅持“慎獨”的修養功夫,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水平,永遠立於不敗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