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道德的基本理論與相關概念(3 / 3)

我國在社會主義製度建立之後,家庭美德的建設取得了史無前例的成就。新型的社會主義時代的家庭美德基本建立並不斷發展。但是,在實行市場經濟的過程之中,也出現了許多需要解決的前所未有的問題。西方資本主義的某些思想,舊社會的殘餘影響,市場經濟的負麵影響,新出現的某些社會因素,都對家庭產生了巨大的衝擊。這些現象表明,家庭美德的建設任務是艱巨的。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第17條規定:“要大力倡導以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裏團結為主要內容的家庭美德,鼓勵人們在家庭裏做一個好成員。”

(4)良好道德素質的形成

個人良好的道德素質的形成,是有規律的。這就是要繼承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建設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的道德品質。這是道德建設的一個總綱,也是良好道德品質形成的基本規律。

第一,要繼承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

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在發展過程之中表現為具有一定的繼承性。所以,任何道德建設都不可能擺脫它所存在的社會的傳統道德,都不可能脫離對於傳統道德中優秀部分的繼承。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是指以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同時包括道家、法家、墨家等傳統倫理道德思想的精華。在東漢之後又加人了佛學心性的倫理道德因素。從內容方麵來分析,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包括以下幾方麵內容:強調集體精神,強調為社會、民族、國家的愛國主義思想;推崇仁愛原則和和諧的思想;提倡人倫價值,強調個人應盡道德責任的思想;重視精神生活,追求高尚的道德境界的思想;重視道德實踐和道德修養,追求完善道德人格的思想。這五個方麵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的基本概括。

建設社會主義道德除了需要繼承中華民族優秀道德傳統之外,還需要繼承和發揚中國革命道德傳統。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形成的優良道德傳統。它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產物,是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在新的曆史條件下的繼承和發展。這種革命道德傳統萌芽於五四運動,發端於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人運動,經曆從井岡山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逐漸形成的道德傳統。它的主要內容是:追求真理、熱愛人民、勇往直前、忠於職守。繼承和發揚這種革命道德傳統具有特別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二,要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

從一定意義上講,道德又是一個曆史範疇。從原始社會到現在,道德傳統的內容不斷發展,生生不息。道德總是適應不同社會發展階段的現實而形成自己的形態的。新中國建立以後,在革命戰爭時期形成的革命道德傳統成為社會主義時期道德的主體。在新社會形成的適應社會主義社會現實的道德原則、規範和精神包括為人民服務、集體主義、“五愛”的公德、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不怕犧牲、無私奉獻、白求恩精神、雷鋒精神等。這種道德精神形成了新的傳統,奠定了社會主義道德體係的基礎。隨著社會的發展,特別是1992年市場經濟體製改革以來,人們生活的社會環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為了保證新形勢下的社會安定和諧,必須根據新的情況,建設和發展社會主義道德。道德建設必須適應社會主義建設的現實。這種新的道德發展必須具有兩個方麵的功能。第一,要能夠糾正和製約市場經濟產生的負麵影響;第二,要適應和解決新出現的一些突出的社會問題。

道德作為一個發展的範疇,在一個既定的社會中,也會隨著社會現代化的程度而不斷發展的。從道德的曆史發展趨勢來看,隨著社會現代化程度的提升,人們自由權利不斷擴大和增加,道德約束的準確度也就日益增加。這樣的道德狀況也就更加有利於人們自由權利的增加和自身的全麵發展。這是必然的發展趨勢。在這方麵,道德建設有著廣闊的發展天地。

第三,要堅持科學人生價值觀的指導。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不能脫離一定的人生價值觀的指導。1996年中共中央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幹重要問題的決議》指出:

“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這就說明,我國的道德建設是在社會主義的人生價值觀的指導下進行的。為人民服務和集體主義,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的人生價值觀。

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反映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基礎、政治製度和思想文化的客觀要求,是社會主義道德要求的集中體現,同時體現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先進性要求和廣泛性要求的統一,包含著不同層次的要求,引導人們沿著社會主義道德的方向,不斷進步。

集體主義作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原則,是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隻有實行集體主義的原則,才能保證現代化建設沿著社會主義的道路順利前進。在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個人之間的利益需要更好的協調,更加需要集體主義的原則。離開集體主義的原則,就無法判定個人利益是否屬於正當範圍,就無法判定個人與個人之間、個人與集體之間的是非曲直,就無法形成一個和諧而具有凝聚力的集體。

(5)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我們黨在新時期提出了依法治國的口號。2001年初,江澤民同誌在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又提出了“以德治國”的口號。他說:“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製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和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屬於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二者範疇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要把法製建設與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

對於“以德治國”的提法,思想道德研究領域持高度認同的態度並且作了很好的論證。但是法學界的有些同誌更多考慮的是“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的關係問題,認為“依法治國”的任務還沒有完成,怎麼又提出了一個“以德治國”?二者的關係到底怎麼處理?這確實是應該弄清的一個問題。

“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二者相輔相成,都是治國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德治國”,強調的是道德建設,其目標是達到自律,從公民自身內在的方麵規範自己的言行。“依法治國”,強調的是法製建設,其目標是達到他律,從作為行為主體的人們的外部施加法律的約束,規範人們的言行。這樣,自律與他律相結合,人們的內部自我約製與外部社會的法製約製相結合,才能出現一個安居樂業、健康發展的社會。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目的是一致的,但它們不處於同一個層次。在社會生活中,隻有那些道德領域解決不了的問題,才訴諸法律。法治設置的是行為規範的底線,德治設置的是向上引導的方向。不能期望人們的大部分行為都需要得到法律的裁決,而是希望人們的行為高於底線,盡量在道德評價的範圍內得到解決。這樣,社會才會出現良好的秩序和風尚。法治強調的是他律,是強製性的因素;德治強調的是自律,是自覺約束自己的良好素質。從某種意義上說,無論是法治的目的,還是德治的目的,最終還是落腳於培養人們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在這方麵,德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於新時期我們調動人的積極性的杠杆變為利益驅動,以及經濟體製、社會政策、國際環境、傳播方式的變化,社會生活呈現出多變而複雜的狀態,經濟成分多樣化、生活方式多樣化、社會組織形式多樣化、就業方式多樣化、利益關係多樣化、分配方式多樣化。為了適應劇烈的社會變化,新時期以來我國的立法越來越多,越來越細。但是,社會上的腐敗現象、社會醜惡現象、違法犯罪現象仍然形勢嚴峻,社會風氣和社會道德狀況仍然不如人意。看來,隻靠法治,不能完全解決問題。無論多麼細致的立法,也難以完全應對複雜而瞬息萬變的社會生活。許多新出現的問題,當然需要立法來規範,但主要還要靠德治來引導。一個健康的社會,不能沒有法治,更不能不依靠靈魂的引導。隻有把依法治國同以德治國結合起來,我們才能獲得一個理想的社會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