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評價,是指人們在道德活動中,依據一定的道德原則和規範,對自身和他人的道德行為和道德品質做出的善惡是非的評價,以達到棄惡揚善的目的。道德評價具有反省和約束功能。一個社會的道德評價越是經常,這個社會的道德規範力量就越是有力。道德評價有兩種方式,一是社會評價,二是自我評價。道德評價的途徑是傳統習俗、社會輿論、內心信念。社會評價通過傳統習俗、社會輿論的形式來完成;自我評價通過內心信念的形式來完成。
傳統習俗的評價,常常適用於社會評價。由於傳統習俗具有世代相傳、高度認同、潛移默化的特點,它的評價具有無形的巨大力量。比如,中國人的傳統習俗之中有對於人的死亡的禁忌,所以違反這一禁忌的現象就會受到非議。曆史上的莊子,麵對妻子的死亡,“鼓盆而歌”,歌頌辯證法的勝利,就遭到曆代人的批評。這就是習俗評價的力量。
社會輿論的評價,常常適用於社會對個人道德行為的評價。社會輿論就是相當數量的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發表的具有傾向性的意見和看法。據輿論研究者說,社會之中有25%的人共同持有某種看法,就可以構成輿論了。這個說法可供參考。社會輿論包括人們的口頭議論和現代新聞傳媒的各種手段。人們的口頭議論不可小看,“千夫所指,無疾而死”,平民百姓的口頭議論是無形的壓力,是道德通過民主傳播的有效渠道。至於新聞傳媒,包括報紙、廣播、電視、互聯網是更加帶有主流性的道德評價,因此也更加具有強大的規範和約束力量。在當代社會環境下,新聞傳媒的意識形態和道德評價的功能,都是不可忽視的。怎樣有效地運作各種新聞傳媒工具,規範社會道德的發展,是值得重視的一個重大課題。
內心信念的評價,適合於自我評價。這就是通過自己的道德良心,反省自己的道德行為,達到約束的目的。所謂道德良心,包括了道德觀念、道德責任感、道德意誌、道德評價能力等綜合要素。道德良心在人們的道德行為發生之前,要檢查行為的動機是否端正;在道德行為的進行過程之中,監督道德行為直到完成;
在道德行為之後,要評價自己的道德行為的效果和影響。“日三省吾身”,就是一種自我評價的表現。
(3)道德的分類結構
道德的分類結構是根據不同社會領域的特點而確定的不同的道德規範的分類。按照這一道德的分類結構,它包括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是被稱作“個人私德”的一部分)。
社會公德,是指人們為了維護公共生活,調整人們之間的關係而形成的簡單的行為規則和起碼的公共生活準則。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準則,涵蓋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在現代社會,公共生活領域不斷擴大,人們相互交往日益頻繁,社會公德在維護公眾利益、公共秩序,保持社會穩定方麵的作用更加突出,成為公民個人道德修養和社會文明程度的重要表現。
社會公德發生作用的場所往往是社會公共場所,內容往往涉及個人與集體、階級、民族、國家、社會的關係,例如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衛生、公共安全等。這是人們在長期的公共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並為人們所公認的。由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還存在著階級和階級鬥爭,存在著國內外敵對勢力顛覆和破壞社會主義事業的危險,因此,維護社會公德不僅要靠道義的力量,還要靠國家和法律的力量。我國的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
我國社會公德的內容是“五愛”。這在曆屆憲法中都有明確的表述。1949年通過的具有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之中,就規定:“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全體公民的公德。”這個“五愛”的公德要求在長期的社會發展之中起了極大的作用,養成了幾代人的社會公德觀念。1982年12月五屆全國人大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在原有“五愛”的基礎上,做了局部的修改,規定:“國家提倡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的公德”。這個修改就是把原有的“五愛”之中的“愛護公共財物”改為“愛社會主義”。這個規定在憲法之中一直保留下來,直到今天。新的“五愛”是社會主義時期社會公德的標準,也是社會主義道德的基本規範。
在憲法規定的“五愛”的社會公德指導下,還出現了全社會公認的一些公德內容,如尊敬師長、愛護公物、文明禮貌、講究衛生、遵守公共生活秩序等。在我國提倡的社會公德之中,也有一些屬於共產主義道德的體現,如人與人之間要互相關心、互相尊重、互相愛護、履行諾言、講究信用等。此外,待人謙虛、熱情、誠實、正直、忠厚、簡樸,也是社會公德的內容。
1996年10月,中共中央頒布的《關於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幹重要問題的決議》,對社會公德的性質和內容做了新的闡述和調整。《決議》提出,“五愛”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決議》規定:“社會主義道德建設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會形成團結互助、平等友愛、共同前進的人際關係。”同時又提出社會公德的20字規範:“大力倡導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的社會公德”。
2001年9月中共中央印發的《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第14條,根據中共中央1996年的新的表述,把“五愛”表述為“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同時按照1996年的《決議》把社會公德的內容表述為20字方針。《綱要》的表述是:“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作為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要求,是每個公民都應當承擔的法律義務和道德責任。必須把這些基本要求與具體道德規範融為一體,貫穿公民道德建設的全過程。”同時,《綱要》第15條規定:“要大力倡導以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德,鼓勵人們在社會上做一個好公民。”
職業道德,是指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該遵守的基本行為準則,涵蓋了從業人員與服務對象、職業與職工、職業與職業之間的關係。它旨在調節職業活動中的特殊道德關係和利益矛盾。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和社會分工的日趨專業化,社會對從業人員的職業觀念、職業態度、職業技能、職業紀律、職業作風等要求越來越高。做一個稱職的勞動者,必須遵守職業道德。職業道德不但是社會主義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公民道德建設的落腳點之一。加強職業道德建設,糾正各行各業的利用職權謀私利的不正之風,是各行各業健康發展的保證。特別是一些“窗口”行業,其職業道德的狀況對整個社會的風氣影響極大,更需要加大職業道德建設的力度。總之,職業道德是社會道德規範在職業活動中的體現。各行各業都應該有各自不同的職業道德要求。
《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第16條規定:“要大力倡導以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為主要內容的職業道德,鼓勵人們在工作中做一個好建設者。”這是對當代職業道德的比較完整的闡述。
家庭美德,是指每個公民在家庭生活和鄰裏生活之中應該遵守的基本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家庭美德涵蓋了夫妻、長幼、鄰裏之間的關係。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有著密切的聯係,正確對待和處理家庭問題,共同培養和發展夫妻愛情、長幼親情、鄰裏友情,不僅關係到每個家庭的美滿幸福,也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諧。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是人們人生成長的起點,是人生幸福和社會發展的保障之一。家庭關係不僅要靠法律來保障和調整,而且更多的事務要靠情感和道德來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