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社會的人生價值的評價標準發生了一個革命性的變化,以金錢為評價人生價值的唯一標準。占據統治地位的資產階級,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園詩般的關係都打破了,它使得人與人之間除了赤裸裸的金錢關係就再也沒有別的關係了,它把人的尊嚴、神聖和溫情脈脈的家庭關係全用金錢褻瀆了。金錢成為資本主義社會的真正主宰,人生價值也改換為金錢為標準進行評價。在資產階級看來,隻有金錢或資本,才是人生價值的評價標準。他們以金錢、資本為標準,把社會的一切價值都浸泡在利己主義的冰水之中。在資本主義社會,正如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之中指出的:“金錢確定人的價值:這個人值一萬英鎊,就是說,他擁有這樣一筆錢。誰有錢,誰就‘值得尊敬’,就屬於‘上等人’,就‘有勢力’,而且在他那個圈子裏在各方麵都是領頭的。”在資本主義社會,剝奪和占有別人的剩餘勞動、不勞而獲是“體麵的”;體力勞動卻是“不體麵的”。在資本主義社會,甚至出現了“笑貧不笑娼”的現象,因為按照資本主義以金錢和資本的人生評價標準,“娼”的手中的金錢使她們的地位不至於落到被人嘲笑的地步。在資本主義社會裏,人們的一切關係都商品化了,金錢成了資產階級人生活動的唯一杠杆。“有錢就有一切”成了資產階級的人生信條,因而享樂主義人生價值就被一切剝削階級視為“真理”,獲得肯定性評價。當然,在資本主義社會裏也有不少進步人士對此持批判和否定態度,他們看到拜金主義造成的人性扭曲、社會醜惡現象叢生、貧富兩極分化帶來了社會的動蕩,因而呼籲社會公平、正義、良心、互愛。這對扼製享樂主義的浸染雖然起了一定作用,但由於沒有觸及產生這些醜惡現象的社會製度方麵的原因,享樂主義依然是資本主義的主導價值觀之一。
社會主義國家都是在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上建立的。馬克思主義第一次賦予勞動創造社會財富的崇高地位,認為占取別人的剩餘勞動是可恥的剝削現象。勞動光榮,不勞而獲可恥,這在人民群眾中普遍得到接受。因此,在社會主義社會裏,生產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勞動創造財富的真理被普遍接受,社會主義事業發展關係著每一個人的切身利益。正因為這樣,人生價值的評價標準也出現了本質的變化。在社會主義社會,付出誠實的勞動,為社會多作貢獻,才有真正的人生價值。因此,社會主義社會確立了勞動和奉獻為人生價值的標準。
(3)人生價值評價的基本原則
人生價值評價包括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兩個方麵。
自我評價是一個人對自身的是非功過所作的評價,是以自我的角度,審視自己與外部世界的關係、自己的行為及創造成果、自己在社會活動中的地位和作用等,從而確認自我人生是否有價值以及價值的大小。然而,要做到客觀而正確地評價自我,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我評價一方麵受著人的科學文化素養、思想道德境界、自我意識水平的限製;另一方麵,還受到人的自我情感和現實利害關係的困擾,自尊心、虛榮心往往使人過高估計自己,誇大價值事實。
社會評價是社會方麵對一個人的是非功過所作的評價。它以一定的社會利益與社會需要為標準,考察個人的行為及其創造成果對社會的作用,作出善惡、美醜、功過及其程度的評價,確認某個人或某群體對於社會存在與發展的意義。
社會評價的主體是社會,不論評價者是以社會代表機構、公眾還是個人的麵貌出現,都必然站在一定的社會整體的立場上說話,以社會的全局利益、長遠利益以及該社會的統治階級的利益為價值評價的標準。
人生價值評價是一定社會或階級用來調整個人與社會之間關係、進行人生導向的重要形式。在社會生活中,人們經常要在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的利益關係中作出選擇,如果人們的行為效果有利於他人或社會,對社會的發展起積極的促進作用,就會受到肯定和讚揚;如果人們的行為效果有害於他人或社會,對社會的發展起消極的阻礙作用,就會受到否定和譴責。所以,正確的人生價值評價是社會進步的杠杆,可以幫助人們找到判別人生實踐是非成敗的標準和根據,對於實現人生價值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無論自我評價還是社會評價,要做到客觀公正是不容易的。但是,評價人生價值的標準是客觀存在的。在社會主義社會,隻有對那些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生價值進行肯定性評價,而對那些不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生價值進行否定性評價,這樣的評價才具有真理性。
為了正確評價人生價值,應該堅持正確的評價原則。一般說來,在進行人生價值評價時,應注意以下一些原則:
第一,客觀性原則。堅持客觀性要求就是在人生評價中尊重客觀事實,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客觀事實就是人生的實際活動及其效果,包括成績與缺點、錯誤各個方麵。堅持從評價對象的客觀實際出發,評價人生的是非功過,能夠防止主觀隨意性,排除感情因素的幹擾,堅持客觀公正的立場,得出公正結論。
第二,全麵性原則。全麵性原則就是對人的一生的全部經曆和各個發展階段的表現作全麵考察,對一個人的優點與缺點全麵考察,既不全盤肯定,也不全盤否定,防止以偏概全。
第三,動機與效果統一的原則。人的活動總是在一定目的、意誌支配下達到一定社會效果的過程,包含著動機與效果兩個方麵。動機是人們追求預期的人生價值目標的自覺意識,在實現人生價值過程中起著指導作用,因而對於評價人生價值具有重要意義。效果是指人們的實踐行為給社會帶來的實際後果,是工作的實績、實效等價值事實,是人生價值的客觀體現。在進行人生價值的評價時,在總的原則上要堅持動機與效果統一論,既看動機,又看效果。聯係動機看效果,透過效果查動機。但當動機與效果的善惡不一致時,更注重對效果的考察,也決不簡單地以效果推斷動機。但真正負責的動機是一定要顧及效果的。
第四,曆史分析的原則。進行人生評價,要聯係評價對象所處的時代、社會關係來考察,以事實為依據,以對社會發展有益或有害為標準,作出相應的評價。既不能用現代人的標準苛求前人,貶低曆史人物的功績;也不能誇大曆史人物的功績,人為地拔高前人的人生價值。把問題放到一定的曆史條件之中來研究,是這一原則的實質。馬克思主義的曆史方法與階級分析方法是統一的。在私有製和階級存在的條件下,對人的價值評價必須考察有關人物所處的社會關係,考察他所代表的階級利益,考察各個階級的關係,以便判斷有關人物的人生是否具有正麵價值。
當我們說人生的價值在於對社會的貢獻的時候,這既是指人生價值的本質,又是指評價人生價值的標準。可是,人們往往以一個人所獲得的榮譽、地位和物質財富來評價他的人生價值。其實,這些隻是社會對個人的貢獻的承認,是對人的價值的外在反映,這種反映往往不一定能夠客觀真實地體現人的價值。人們的貢獻與所獲的報酬不一致的現象是經常發生的。有的人貢獻很大,卻自奉甚薄;有的人做出了重大成績卻不被承認,不但沒有榮譽和財富,反而受到非難和打擊;有的人平平庸庸卻身居高位;還有的搞歪門邪道卻名利雙收。這些現象說明,評價人生價值不能以一時的社會評價為標準,更不能以權力、地位、金錢、榮譽為標準。當人們的勞動、貢獻和獲取的報酬不一致時,他得到的名利地位並不能體現他的真實價值。決定人的價值的,是一個人的德才與勞動、創造、貢獻。一個人的品德越高,知識才能越強,創造越多,貢獻越大,價值也就越大。生活中往往是成就最大的人,對物質生活和名利地位的計較最少,他們沉浸於創造的事業中,無暇也無興趣爭名奪利。而正是這樣的人,對社會的貢獻最大,最終得到的尊重與讚譽最多。因此,評價人生價值要以人對社會的貢獻為標準。
人生價值與對人生的評價發生分離的現象,說明掌握這一評價標準的確不容易。生活是複雜的,對人的價值的評價也是一個困難而複雜的問題。除了應當不斷完善評價機製、提高評價者的認識水平以外,歸根結底要靠實踐與時間檢驗。大浪淘沙,實踐和時間會使一切虛假的東西顯露原形;實踐和時間也會擦亮人們的眼睛,提高評價的水平;實踐和時間為真正有價值的東西創造成功的機會。一句話,持續發展著的實踐是檢驗人生價值的最終標準,也是檢驗評價標準的標準。
(4)社會現實中金錢的作用
在社會主義製度建立之後,我們國家把勞動和奉獻作為評價認識價值的標準,因為它體現了為人民服務,是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途徑。
但是,在新時期,社會主義的價值評價標準卻遇到了挑戰。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出現了“一切向錢看”的思潮。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不斷深入,近年來,社會上流行著一句說法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許多人說這一句話的時候,實際上把重點放在擁有金錢的重要性方麵。還有的人說,有錢的人最風光,沒錢的人沒價值,掙錢越多就說明貢獻越大,為什麼不能用金錢作為衡量人生價值的標準呢?這一切說明我國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之後,金錢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越來越大了。但是如果盲目抬高金錢的作用,就會在人生道路上走向歧途。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都努力掙錢攢錢,合理地花錢消費。沒有錢的日子是困難的、不好過的。這是市場經濟的規則決定的,人們必須遵守。但是,這與把金錢當成人生價值的標準並不是一回事。隻有正確地對待金錢的作用,才能在人生價值方麵找對正確的方向。
金錢在曆史上曾經起過十分積極的作用。作為商品交換的一般等價物,它是對封建社會中超經濟的特權的否定;金錢用作擴大再生產的資金,使價值和財富增值;金錢可以使一部分人獲得發展的自由時間與條件;金錢是擴大社會交往、拓展生存空間的媒介,它打破了一切等級、門第、血統、地域、政治、宗教的界限,使人與人以及人與自然的聯係更廣泛,更普遍,從而大大拓展了個人生存的自由空間;金錢可以作為應付人生急需的物質手段,增強人生的安全感。總之,金錢是價值的尺度、交換的媒介、財富的貯藏、個人發展的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