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正確理解和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係(3 / 3)

20世紀後半期,新加坡在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方麵取得了較突出的成績。鄧小平在世的時候幾次派出代表團到新加坡學習、研究,借鑒新加坡精神文明建設的經驗和做法。如果因為新加坡認為集體利益高於個人利益,而把李光耀、吳作棟這些資產階級政治家也說成是“無視個人利益”,是什麼“極左”的表現,哪就太可笑了。

(6)價值觀重心向自我傾斜的現實

改革時期,鑒於過去的以精神鼓勵為杠杆調動人的積極性的實踐失效,鄧小平啟動了以個人的利益得失為杠杆調動人的積極性的新做法。新時期,不但恢複了稿費、獎金等製度,還把個人利益的得失作為一切改革的核心引導因素,貫穿在一切方針政策之中。在這一政策導向的引導下,人們不但在競爭中爆發了極大的活力,推動了市場的繁榮和經濟的發展,而且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思想意識。在思想教育環境之中,一部分人的價值重心發生了偏移。在新時期,社會上存在一個較為普遍的現象,就是相當一部分人的價值重心向自我傾斜。

人生價值觀的重心向自我傾斜,就不能正確地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係。這樣的風氣不但醞釀了社會不正之風,而且使人們的日常生活增加了許多不和諧的因素。有了這種傾向的人,想自己的利益想得很多、很重,想別人和集體、社會想得很少、很輕,甚至不想。一事當前,先替自己打算,不顧社會公德,甚至連公共場所的秩序都不能遵守。實質上,這是個人主義和利己主義的人生價值觀的反映。在這種風氣下,許多人認為,隻有自我利益是第一位的,其次才是社會公德,甚至根本不考慮公共道德。早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鄧小平同誌曾經針對當時公共汽車上沒有人讓座的情況,批評過“雷鋒叔叔現在不在了”的現象。而這種現象在80—90年代以來越來越成為普遍現象。這是一點小事,但卻是一個社會風氣的縮影。

更為普遍的是,在國內各地、各種場所,在需要排隊辦事的時候,由於一部分人的人生價值觀重心向自我傾斜,常常不能自覺排隊辦事,公共秩序難以維持。這一方麵歸因於我國在曆史上就缺乏與現代化大生產相適應的生活習俗的訓練,另一方麵則是人生價值觀的重心向自我傾斜。其實,在這樣的社會風氣下,所有的公民都是不滿意的,但是輪到自己的時候,也沒有多少改善的起色。許多青年人由於沒有經曆過社會風氣較好的時期,竟然認為現在這種不顧他人、不顧公共秩序的現象是天經地義的,而且對批評這種現象的人感到大惑不解。一次,我到一個郵局彙款,那個窗口有幾個人在排隊,我就站到後邊排隊。一會兒,我後麵又排了幾個。這時隊伍就顯得稍長了些。開始還沒有發生什麼事情。但是當我排到第二名的時候,情況發生了。一個女孩來了,她突然把半個肩膀插到我和第一個人之間,然後她的整個後背就緊挨著我不動了。發生這種情況,我覺得很不妥當,就和後麵的人打了個招呼,向後撤了半步,想離開她一點距離。誰想到,她卻得寸進尺,整個人就加進來了。原來是個“加塞兒”的。我判斷她是加塞兒的,就難免說她兩句。我說:“大家都在排隊,你怎麼就加塞兒呢?如果大家都像你這樣加塞兒,這秩序不就亂了嗎?”結果,人家對我的話毫無反應,就好像世界上沒有人發出任何聲音一樣。看她沒反應,我又說了她一句如果你是因為有什麼急事來不及排隊的話,也應該和我們打個招呼再站到這個地方才合適啊!“這一次果然有了反應。隻見這個女孩緩緩地半轉過臉來,她的眼睛在眼鏡片後麵不以為然地眨著,說了這樣一句非常深刻的話你有病啊!”我立即悵茫起來,怎麼是這樣一句反問呢?我很長時間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莫非無論人們怎麼不顧社會秩序和公德,也是批評不得的?

這件小事一直在我頭腦裏難以忘記。我覺得事情雖小,但其中包含的邏輯卻是十分可怕的。如果大家都認為每一個人都是自己顧自己、不顧別人和社會,如果大家都覺得這樣的行為和思想是無可非議的,那麼,這豈不是自覺不自覺地充當了腐敗現象的土壤?從邏輯上說,雖然這種小事與腐敗現象程度不同,但是腐敗分子奉行的不正是隻顧自己、不顧他人和社會嗎?隻不過他除了價值觀重心向自我傾斜之外,還具備一個不一般的條件,這就是他還有權力。自私加權力,就會產生腐敗。所以,這種個人主義的價值取向,不但是個人品質問題,而且是社會不正之風的根源,滋生腐敗現象的土壤。隻有糾正這種價值取向,社會風氣才能好轉,腐敗現象才能更加孤立。所以,端正黨風首先要讓廣大黨員擺正個人與社會的關係,解決好這個人生價值觀的核心問題。

(7)現時代更需要雷鋒精神

現在的青年是怎麼樣對待人生價值觀這一重要問題的?我們對當代青年人才還應該不應該有信心?我想這是沒有疑問的。在本科生必修課的課堂上,我選用《離開雷鋒的日子》作為教學片,分別在兩個大課堂(一個課堂270人,另外一個課堂120人)播放。個別學生曾經議論說,我們看過這部影片了。我簡單地解釋說:“一個內容深刻的片子,必須看上三四遍,才能真正看透徹。這一次,我們要從人生價值觀和道德觀的角度來思考這個影片提出的問題。”播放之後,學生漸漸地被影片吸引住了,在黑暗的教室中不斷傳來學生激動的啜泣聲。在影片結束的時候,同學們都靜靜地離開教室,沒有議論,沒有嬉笑。幾乎所有的同學都哭了,教室的氣氛很沉悶。90%以上的青年學生都為學習雷鋒的好戰士喬鞍山落淚。他們在自己的觀後感裏,旗幟鮮明地讚譽喬鞍山學習雷鋒的行為,譴責社會不正之風,讚同青年誌願者行動。學生的道德修養是合格的,良好的;學生的道德是非是清楚的;學生的道德理想追求是正確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在青年學生的思想上留下的根底是深厚的。社會現實和青年人才的成長態勢說明,在現今社會,雷鋒精神仍然是當今社會人民大眾共同價值觀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