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唯物辯證法的思維方法(2 / 3)

(3)中國又是一個辯證法非常發達的國度

同時,中國又是一個辯證法非常發達的國度。自古以來就有樸素辯證法的典籍。這種樸素的辯證法很容易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辯證法相結合。可以說,《周易》就是最早的辯證法的專著。老子的《道德經》81章全部都是講辯證法的。《道德經》講了“有無”的辯證法、“軟硬”的辯證法、“強弱”的辯證法、“快慢”的辯證法、“遠近”的辯證法、“禍福”的辯證法,言簡意賅,嚴密透徹。例如講莊稼苗的強弱。莊稼的小苗很柔軟,一陣風就能夠把它吹彎,但這個柔軟的小苗卻充滿了旺盛的生命力;一棵秋天的莊稼,很強硬了,不容易被風吹彎了,但它的生命力也將走到了盡頭。再如水和石頭的軟硬。水是軟的,石頭是硬的,但滴水可以穿石;空氣比水更軟,鋼鐵比石頭更硬,但空氣能夠把鋼鐵腐蝕成為粉末。毛澤東同誌在《關於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一文中引用的“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就是出自《道德經》。如果說《道德經》是論證式的專著,那麼之後的《莊子》則是一部“依事說理”的著作。《莊子》的第41篇《外篇·山木》,就有一個依事說理的故事。其中說到,一天莊子帶領學生外出考察訪問,路過一片山林,一個樵夫正在砍樹,他們看到這片樹林中長得高大順直的樹木全被砍倒了,而路邊一棵歪扭不材的大樹卻沒有被砍。學生問為什麼這棵樹沒有被砍,莊子回答說:“這棵樹因其不材,保全了生命。”天色晚了之後,莊子帶學生到當地朋友家投宿。那位朋友熱情招待,馬上叫他的兒子殺一隻大雁燉了招待客人。兒子問他父親說:“我們家就剩兩隻大雁了,一隻會叫的,一隻不會叫的,到底殺哪一隻啊?”父親說殺那隻不會叫的。“那隻不成才的大雁首先遭到殺戮之災。這時,莊子的學生發問:今天在山林那裏,我們看到的是不材的樹木保全了性命,而成材的樹木遭到砍伐;現在又看到相反的情形,會叫的大雁保全了性命,而不會叫的大雁遭到殺戮。那麼就出現了矛盾。我們為人處世,到底應該遵照哪一個邏輯行事呢?”這時,莊子說出了那句具有哲理的話毀譽無定規,龍蛇無常形;人們的思想要與時俱化,不能固守一個不變的定理。這就是說,衡量不同的事物不能采用一個單一的標準,應該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看菜吃飯,量體裁衣。莊子的學生受到一次鮮活的辯證法教育。

“物極必反”、“相反相成”、“靜動等觀”這些樸素的辯證法,從哲學家的書桌流傳為民眾的口頭語,得到普遍的傳播。比如“物極必反”這個原則方法,就在中國曆代社會中廣泛流傳。公元前239年成書的《呂氏春秋》明確提出辯證法的許多重要原則。在《呂氏春秋·博誌》篇中就有“物極必反”的原則方法:“全則必缺,極則必反。”漢代的曆史學家司馬遷也不乏這種樸素辯證法的原則方法。他在《史記·田叔列傳》中指出:“月滿則虧,物盛則衰,天地之常也。”漢代的《淮南子·道應訓》篇也有:“物盛而衰,樂極生悲,日中而移,月盈而虧。”北宋程頤也明確提出“物極必反”的原則方法。他認為,陰陽二氣交感,化生萬物,故萬物本身包含著對立,以至互相排斥與吸引,形成矛盾運動。其運動達於極點,即向反麵轉化,故萬物呈現為“盛極必衰”、“動極必靜”等情況。《三國演義》開篇故是:“天下大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些世代流傳的辯證法原則衍生出了許多生動的民間諺語和成語。例如“樂極生悲”、“苦盡甜來”、“欲速則不達”、“置於死地而後生”、“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等。這些流傳極為廣泛的成語和諺語,十分透徹地表述了“物極必反”的辯證法哲理。

“相反相成”也是在我國流傳甚廣的一個辯證法的原則方法。“相反相成”是指矛盾的兩個相互排斥、相互對立、相互鬥爭的方麵,同時又存在著相互依賴、相互促進之關係,從而共同維持了一個事物的成功。實際上這就是指矛盾的兩個相反的方麵具有同一性。一方麵互相排斥或互相鬥爭,另一方麵能夠互相依賴互相統一,獲得同一性。這個辯證法的原則在中國長期流傳,直到現代還有其明顯表現。比如在20世紀50—60年代,每到國慶節或其他重大節日,我們就喊出一個口號:“我們一定要解放台灣!”當時的台灣國民黨政府,每年的10月也會喊出一個口號:“我們一定要反攻大陸!”大陸和台灣,一個要打過去解放台灣,一個要打回來反攻大陸。這完全是兩個相反的力量、相反的方向、相反的運動。兩個方麵互不相讓,堅決鬥爭。這兩個相反的政治力量相互鬥爭和製約的結果,成全了“一個中國”的概念。那個時候,無論哪一方,都不懷疑台灣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是共同屬於一個中國。這就是相反相成的典型案例。後來,到了70年代以後,大陸這邊放棄了武裝解放台灣的口號,逐漸過渡到“一國兩製”,和平統一台灣;台灣那一邊,後來也放棄了武裝戒嚴的狀態,放棄了反攻大陸的口號。這樣兩岸的中國人似乎應該輕鬆多了。但是結果卻不是這樣,對峙的消失,使得台灣的台獨勢力囂張,一個中國的概念遭到相當大的挑戰和威脅。回過頭來看,在戰爭年代,兩種力量辯證的對峙,共同維係著一個中國、祖國統一的概念。

中國豐富的文化典籍之中,存在著大量的樸素辯證法的寶藏。我們應該向毛澤東同誌學習,把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與中國的古代的樸素辯證法結合起來,創造出生動活潑的新時代的辯證法,並把這些辯證法的新成果運用於社會主義建設之中,使之產生應有的精神和物質財富。

1988年1月,世界上三分之二的諾貝爾獎獲得者聚會巴黎。會上發布了《巴黎宣言》,宣言的第一句話就是:如果人類要在21世紀生存下去,必須回首2500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中國古代的思想家的寶庫裏具有豐富的思想武器,中國古代辯證法的世界曆史價值引人注目。

(4)樹立唯物辯證法的三個基本觀點

提高人才的唯物辯證法的思維方式,就要樹立三個基本觀點:適度的觀點,發展的觀點,聯係的觀點。

第一,樹立適度的觀點,反對極端主義的思想方法。所謂適度的觀點,就是要根據事物發展變化的內在規律,實事求是、恰如其分地做出分析和判斷。任何分析和判斷,都要符合事物的本來麵貌,符合實際存在的情況。堅持這樣的思維方式,就要堅決反對“所謂好就是絕對的好,所謂壞就是絕對的壞”那種極端主義的思維方式。因為那樣的判斷不全麵,不辯證,不符合實際。在實際社會生活中,常常會遇到這樣的現象,講一個事物壞的時候,不允許說它的優點和好處,要全部把它說成壞;反之,當說一個事物好的時候,一定要“拔高”,要全麵地說它的好處,同時不允許說它有什麼缺點和錯誤。這樣的說法和判斷,就掩蓋了事物客觀存在的另一方麵,隻突出了一個片麵,是不符合實際的。當然,這樣的思維方式所作出的判斷和說法,也是不能服人的。用這樣的思維去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能收到積極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