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敗合理論”就是這樣以極不光彩的結局而告終。人們從中應該得出一個教訓:違背人民群眾的當家做主的意誌,違背社會主義國家的基本原則,違背共產黨人的宗旨,搞腐敗行為,最終是要受到人民政權的懲治的。任何為之辯護的所謂“理論”都是徒勞的。
(3)為什麼腐敗分子不怕亡黨亡國
近年來,雖然黨中央一貫堅持反腐敗的立場和政策,堅決打擊腐敗分子,但是腐敗現象卻在不斷蔓延,甚至出現了一種怪現象:腐敗分子越來越大膽、越來越猖獗。有人嘲笑這種現象說,腐敗分子表現出了一種“視死如歸”、“前赴後繼”的狀態。善良的人們都很難明白這種現象產生的真實原因。
老一輩的黨和國家領導人陳雲、鄧小平等先後都講過腐敗問題關係到黨和國家生死存亡的問題。為什麼這些教導對有些腐敗分子沒有震懾作用呢?學者邵道生的論述值得思考。他的文章是這樣分析的:對腐敗分子而言,“亡黨亡國”之類的警告算什麼!隻是“耳邊風”,一點用處都沒有。為什麼?因為腐敗分子的心態變了,不僅變得不怕亡黨,不怕亡國,不怕亡社會主義,而且還希望共產黨早變、快變。任何警告,對他們來說都是紙上談兵,都無濟於事。“亡黨亡國”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國家政權性質的改變,意味著本是代表人民利益的政權變成代表一小撮人利益的政權。俄羅斯科學院社會學所一位名叫羅伊·梅德傑夫的學者作了大量的社會調查後寫了以下這樣的一段話無論在政權機關中,還是在俄羅斯的大亨中,目前占大多數的是那些80年代與黨政機關、經濟機關有密切關係的人。“俄羅斯的新聞媒體也直言不諱地講,俄國的暴發戶中,61%的人是靠將國有企業化為私有。而十分之九的私有企業老板,是過去社會主義企業的領導人。工廠被以很低的價格賣給了廠長,而”銀行家“們的大多數銀行都是靠政府資金建立起來的。俄羅斯科學院這位學者的調查結果說明了什麼?它說明了堡壘最容易在內部被攻破。蘇聯解體、蘇共衰落的真正原因在哪兒?我想,主要還是在蘇聯共產黨黨內,就在那個幾十年的僵化體製下形成的而且是腐敗了的特權階層身上。所以從某種意義上說,黨內的真正敵對勢力是來自於那個看不見、摸不著的特權階層之中。正是這個腐敗了的特權階層的形成加速了這個龐大的社會主義帝國的解體。亡黨、亡國、亡社會主義的這一警告,對一般黨員、幹部也許還是很”管用“的,但是對已經腐敗了的特權階層來說,卻起不了一點作用。因為對腐敗了的特權階層來說,他們需要亡黨、亡國、亡社會主義,惟有這樣,才能從”製度“上保證特權階層的利益,才能使他們更”名正言順“地侵吞社會財富。蘇聯解體的最大贏家是誰?不是俄羅斯人民,正是蘇聯的那些權貴們,他們不僅從政權的解體中保持了特權階層們的利益,而且還從體製轉換的混亂中獲得了更大的利益,人民越來越窮,而特權階層們卻是越來越富。我們應該慶幸的是,在當今的中國,”腐敗了的特權階層“還隻是在形成過程中,因此我們要趁這個敵對勢力還沒有足夠形成”氣候之前,進行堅決的、毫不留情的鬥爭。
邵道生的分析入木三分,發人深省。這說明,那些在腐敗的邪路上不能回頭的人,就是由於利益決定、死不改悔的腐敗分子。一切隻是沾染了腐敗風氣、或者有一些腐敗行為的人,應該與這些“腐敗了的特權階層”劃清界限,站到人民群眾一邊來。一切保持著廉潔奉公作風的人們應該堅信共產黨的宗旨,保持自己的先進性,迎接黨的建設的新的勝利。我們可以看到,蘇聯出現的情況,在我國也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這就是我們的風險所在。但是,真正值得我們慶幸的是,我們黨的最高決策權力掌握在馬克思主義者手裏。蘇聯的領導人一意孤行地背棄馬克思列寧主義,最終提出所謂“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取代馬克思列寧主義和科學共產主義,結果導致蘇聯無可挽回的全局性的失敗。在我國,情況就大不一樣。在偉大的馬克思列寧主義者毛澤東同誌辭世之後,幾代黨的最高領導人都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堅持不丟老祖宗。這就是我國的情況與蘇聯的情況根本不同的一個要素。隻要馬克思主義旗幟不倒,社會主義事業就充滿希望。千百萬社會主義的人才保持廉潔的作風,就是對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方向的黨和國家領導人的強有力的支持,就是對社會主義事業的強有力的維護。
(4)香港“廉政風暴”的成功經驗
對於反腐敗的意義,絕大多數人都沒有什麼疑問。問題就是在於反腐敗的信心不足。許多人認為現在的腐敗現象涉及的人太多,罰不責眾;還有的人認為,從製度上很難保證當權的人不搞腐敗;還有的甚至認為人的本性就是這樣,人為財死,鳥為食亡。為此,介紹和借鑒香港廉政風暴的經驗是完全必要的。
香港在20世紀70年代初,由當時香港的英國總督麥裏浩先生發動、由中國人操作運轉的廉政風暴,是世界反腐敗曆史上的一次成功實踐。
在廉政風暴發生之前,香港的腐敗現象已經十分嚴重。社會上彌漫著不花錢行賄就不能辦事的風氣。這一切使得當時許多香港居民對能不能反腐敗沒有足夠的信心。由於腐敗現象的不斷蔓延,香港的商務受到致命的打擊,許多外商接觸到香港社會風氣的黑暗,再也不敢來香港經商,香港的商業在凋敝。為了挽回英國殖民地的根本利益,香港總督麥裏浩下決心發動廉政風暴,徹底清除腐敗現象。
廉政風暴興起之初,首要暴露出來的腐敗人物是香港警察總監柏英。柏英覺察到風聲,事前就利用特權逃跑了。他先跑到澳大利亞,後來尋找到方便的機會,又跑回英國國內去了。要不要對柏英繩之以法,這對總督麥裏浩是一個重大的考驗。香港的學生和民眾發動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強烈要求揪回柏英,嚴懲腐敗。麥裏浩為此回到英國,經過長時間的辯論和努力,終於使得英國議會同意把柏英揪回香港接受製裁。麥裏浩經過嚴密設計,把柏英揪回香港,經過審判,判處柏英6年徒刑。此舉大大振奮了香港民眾反腐敗的信心。廉政風暴在香港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
廉政風暴的第一個戰役是清理警察隊伍的腐敗現象。根據群眾舉報,廉政公署經過核查,立即行動,及時抓捕腐敗分子。有的腐敗分子往往正在從事冠冕堂皇的活動,而廉政公署的警察突然闖入抓人。在一個短的時期之內集中打擊警察隊伍中的腐敗分子,許多警官擔心自己的腐敗劣跡暴露、丟了麵子,紛紛自殺身亡,有跳樓的,有上吊的。在那些讓腐敗分子感到恐怖的日子,香港警察局的大樓上,幾乎每天都有人跳樓自殺。在這種情況下,香港的警察官員5000多人攜帶武器舉行集會、遊行示威,聲言以造反和暴動反抗總督的廉政風暴。可見當時廉政風暴的氣勢之大,確實讓腐敗分子膽戰心驚。為了確保廉政風暴正常進行,總督宣布了對警察的赦免政策,這就是:凡是在1974年1月1日以前犯下的罪行而今日又尚未查出的,就不再作為案件清查;已經查出的,仍然要一查到底。這樣的安撫政策,果然奏效,穩住了警察隊伍,配合了廉政風暴。第二個戰役轉為清查經濟界的腐敗問題。雖然經濟界中被涉及的人員一片嘩然,總督的信心毫不動搖。香港的廉政風暴終於取得了全麵的勝利。局麵安定之後,總督回過手來,把在廉政風暴期間鬧事的警察警官徹底清除出警察隊伍。
香港廉政風暴的成功之處有二,一是最高領導人決心大,二是措施得當而有力,防治、懲處、發動群眾“三管齊下”。廉政公署的機構按照工作需要劃分為三個部分:群眾工作處,懲治腐敗處,防止腐敗處。群眾工作處負責發動群眾揭發腐敗現象,教育群眾腐敗與每個人的利益有關,一旦有群眾揭發,就立即處理。至今,廉政公署的群眾工作處仍然在各個選區設有專門的辦事機構。他們從兒童和青年學生抓起,教育保持廉潔的好處,指出腐敗的害處,散發各種宣傳品,同時及時處理群眾揭發的腐敗問題。懲治腐敗處的責任就是根據合適的情況抓人,這個處成為社會正義的化身,在香港頗有威嚴。防止腐敗處,是由各個方麵的專家組成的。他們的職責是巡回檢查各個方麵的財務製度和運作製度,發現不嚴密的地方,立即指出,限令有關單位按時改正,這就從源頭上防止了腐敗。至今,這個專家組成的機構,依然輪番檢查機關、學校、經濟組織,不斷根據實際情況提出防止腐敗發生的具體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