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來,消除殖民地意識和民族虛無主義,不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就能一蹴而就的。對於殖民地意識和民族虛無主義的批判要持續至現代化進行的全過程。在經濟全球化的形勢下,一個民族要發展,就更需要在全民族範圍內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的思想前提和保證條件,就是要對殖民地意識和民族虛無主義保持頭腦的清醒和批判。沒有對殖民地意識和民族虛無主義的及時而有效的批判,愛國主義教育就很難產生實效。
在民族虛無主義思潮的籠罩下,國家是很難得到發展的。在這方麵,我們可以參照日本的教訓。日本明治維新初期,由於打開國門,發現日本的社會發展不如西方列強,便產生了民族虛無主義。在這個思潮的影響下,當時不少人甚至主張把英語作為日本國語。還有人寫了《日本人種改良論》,主張讓日本女人與洋人通婚,以改變日本人種的質量。但是這些思潮的主張不但不能改變日本的落後局麵,反而在這種毫無骨氣的奴才思想指導下,連與國外修改不平等條約的工作都沒有進展,日本處於彷徨之中。直至後來肯定了日本自己的文化傳統之中積極的東西、強調自立自主之後,日本才有了發展。
但是民族虛無主義思潮的泛濫是反複進行的。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中成為德國法西斯在東方的一代表。日本戰敗投降、陷入“第四等國”的現實,使大多數日本人又一次出現民族虛無主義意識。作家久米正雄在《世界春秋》雜誌上發表文章《日本美洲論》,幹脆主張讓日本成為美國的一個州。後來,在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後,隨著美國侵朝戰爭的爆發,日本經濟得到刺激並開始複蘇,思想界也出現了強調民族自信的思潮。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館長梅棹忠夫發表《文明的生態史觀》,完全拒絕了日本是在追隨、模仿歐美的觀點,充分表明了對自身傳統文化的自信態度。這時他們才認識到,正是對傳統文化采取分析、吸收的態度,才使日本經濟的複蘇和成功成為可能。戰後60多年,日本對傳統文化認識的擺幅是巨大的。而這些認識直接對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在現代化進程中,如何對待傳統文化,日本的經驗和教訓值得我們借鑒。
(3)實用主義思潮與愛國主義
我國實行市場經濟前後,啟動了個人利益的杠杆來調動人的積極性。由於兩個文明建設發展的不平衡,出現了“一切向錢看”的現象,以強調個人利益為中心的西方實用主義思潮逐漸傳播和擴散開來,成為銷蝕愛國主義教育的一大思想障礙。要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就不能不克服實用主義思潮。
西方實用主義思潮或日西方功利主義思潮,自19世紀至今,始終把社會生活的道德作用歸結為現實利益,用資產階級商人的商品交換邏輯看待人生價值和道德作用。西方實用主義的定義無論做出什麼樣的解釋,它的判定真理的標準都是最能夠表述它的本質的。按照實用主義判定真理的標準,凡是對自己有用的便是“真理”,凡是眼下有用的便是“真理”。實際上,在判定真理的時候,實用主義以個人私利代替了公共利益,以短期利益代替了長期利益,以具體利益代替了根本利益。在20世紀90年代,不少青年受到這種思潮的影響,淡化了理性追求,增加了浮躁情緒。這種思潮的名言是:“不論搞什麼主義,把個人的腰包搞鼓了就是好主義。”有的公開提出:“中國目前最需要的就是實用主義。”至於社會的和諧發展、國家的前途命運,很難進入他們的視野之內。
實用主義這種隻重視眼前利益和個人利益的特點,很難容納下愛國主義精神。實用主義的蔓延和傳播,從思想上嚴重衝淡和排斥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效果。實用主義重視眼前利益,而愛國主義則是曆史的積澱,強調民族發展的長遠利益;實用主義強調個體的單獨的利益,而愛國主義本身則是體現集體的、全民族的整體利益;實用主義完全是以個人為本位,愛國主義則是以整體為本位。在我們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物質生產還落後於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情況下,實用主義隻能對西方西化、分化中國有利,而對我國的發展有害。在我國,過分強調眼前利益和個體利益,愛國主義就無從建立,而民族虛無主義則會趁機泛濫。
有些人以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目前的生活水準、科技水平、經濟指標為判定曆史的標準,走到了喪失民族氣節、崇洋媚外、全盤西化的地步。有的人從眼前利益、個人享受出發,走到了喪失國格、人格,投靠西方統治階級的泥淖。
實用主義之所以與愛國主義對立,還因為其價值取向相反。愛國主義的目標不是索取,而是為了集體的一種付出;實用主義的目標則是索取,而決不接受付出。前些年,在北京某中學的語文課堂上,出現了一件荒唐事。語文老師講到了方誌敏烈士的文章《可愛的中國》,改變了一般講授的教學法,讓學生先進行討論,然後再講解。經過熱烈的討論,有學生在發言中提出了老師意想不到的問題。學生認為,這篇課文純粹是為了教育學生而組織許多人編造出來的,因為當時我們的祖國母親那麼破敗、貧窮,受到西方帝國主義的蹂躪,在華貴的西方貴婦麵前顯得衣衫襤褸,沒有尊嚴,當時的人們誰也不會去愛那樣一個祖國;這樣的一個祖國,她不可能給大家任何好處,誰熱愛這樣的一個祖國呢?這樣的祖國,她哪裏是值得人們愛呢?老師聽了這樣的發言,非常吃驚,一時無法辯駁。這些中學生提出的問題是具有代表性的。他們認為,一個國家,隻有給自己帶來好處,才值得愛;隻有表麵上體麵,才值得愛。這種邏輯的實質就是實用主義的邏輯。如果按照這樣的邏輯思考和判斷問題,那麼,當祖國遇到外族入侵的時候,她不但不能給人們帶來什麼好處,而相反,她需要人們為祖國的獨立和自由而奮鬥甚至獻身,可誰還能夠挺身而出進行反侵略的鬥爭?當祖國處於經濟落後的狀態,需要人們克服困難,艱苦奮鬥,甚至忍辱負重建設祖國的時候,誰還能任勞任怨地辛勤勞動?這兩種情況,都是不可能為個人帶來好處或利益的,都是要求人們為祖國付出一定的勞動和代價的。這樣的情況,實用主義是不可能接受愛國主義,也不會容忍愛國主義的。
有人還把鄧小平同誌講的“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的通俗說法,歪曲為實用主義的哲學。有些人做出這樣的理解:“不管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把經濟搞上去就是好主義。”這是一個極大的誤會。鄧小平同誌可不是拋開主義的本質,為了一點實利而去選擇資本主義製度的。鄧小平同誌這個說法的本意是:在社會主義的基礎上,什麼辦法能夠把經濟搞上去,就采取什麼辦法。所以,“貓論”不是一個本質問題,而是一個方法問題。至今,還有人認為我們今天的改革是走的美國的道路,並且認為鄧小平早就是這個意思,隻不過不能說出來而已。看來實用主義思潮已經達到了歪曲社會現實的程度。在這樣的思潮影響下,愛國與愛社會主義的一致性怎麼能夠體現出來呢?
(4)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黨的十六大提出:“在五千多年的發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我們黨領導人民在長期實踐中不斷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展要求,豐富著這個民族精神。麵對世界範圍各種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蕩,必須把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作為文化建設極為重要的任務,納人國民教育全過程,納人精神文明建設全過程,使全體人民始終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狀態。”
愛國主義教育要結合曆史的傳統教育進行。培育並弘揚愛國主義,就要學習中國曆史和世界曆史,懂得中華民族在世界曆史上的地位和貢獻;懂得近百年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地與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鬥爭的曆程;懂得中國今日獨立自主、初步繁榮昌盛的現實來之不易。這樣才會真正為我們的民族而自豪,才不至於在西方世界的花花綠綠麵前自卑自棄或“樂不思蜀”。
培育並弘揚愛國主義就要尊重愛國主義教育的規律,講究教育的實效性。首先,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和過程應該堅持一貫性,不應該忽冷忽熱,更不應該朝令夕改。其次,要理直氣壯地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愛國的問題上既不能軟弱也不允許有雜音。再次,愛國主義教育應該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並潛移默化地進行。最後,愛國主義教育應該建立應有的載體,製定相應的政隻有不斷堅持愛國主義教育,才能煥發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把自己的發展與國家的繁榮富強結合起來,成為奮發有為的成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