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人才評價體係與人的全麵發展(2 / 3)

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各種改革正在穩健進行,穩定而合理的人才評價體係還正在建立過程當中。在計劃體製下運行相對穩定有效的人才評價體係,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處於無序狀態。人才評價的許多方麵,一時間幾乎喪失了實事求是地評價事物本質的能力。這導致發生了許多事與願違的事情,造成了極大的負麵影響,阻礙了人才的全麵發展。在業績考核、崗位聘任、技術或業務職稱評定、先進模範人物的選定、青年傑出人物的選拔、榮譽的評定、獎金的發放等方麵,由於沒有穩定而合理的評價體係,往往使這些人才評價工作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

高校對教師科研業績的考核,目前大多采取量化的評價方式,其中一條就是重點強調發表論文的篇數,甚至強調在外國某刊物上發表的篇數,至於這些論文實際質量和價值情況如何,則沒有能力進行判斷。這種重數量輕質量的做法顯然是不科學的,也很難評出真正應該鼓勵的高水平人才。有些與某刊物具有特殊關係的人,則成為學術“大腕”,因為背後真正起作用的是人情和權錢交易。不論什麼專業,一律追求在外國刊物上發表文章,這是形而上學的表現,弊病很大。清華大學校友、在清華大學建校90周年校慶上發言的朱鳳蓉少將說,人才的導向要科學,應該考慮母校應為哪些人驕傲和自豪,如果在國外作出成績來才是母校的驕傲,那自然就把人才導向國外去了。朱鳳蓉的話非常深刻,值得深思。

再比如高校對教師教學業績的考核,目前大多采取讓學生打分的辦法。隻要學生給老師把分一打,領導就拿著這個分數到處指手畫腳、說天說地。這種過於簡單的做法,實質上是不願意花工夫了解真實情況的懶漢之舉。這裏的問題在於,評價標準本身就沒有多少科學根據,加上評價辦法不科學,因此無法評出真實情況。有的任課教師抓住了這個“規律”,無論自己的授課水平高低,到了考核前夕,就以犧牲原則為代價,玩弄一些手法討好學生,引誘學生打高分。一旦分數打出來,又有誰能夠去核查真相呢?

社會上的各種評優活動常常引起人們的非議。“十傑”、“十佳”、“某某星”“某某先進”,都是有真有假。關鍵還是在於評價的體係,包括評價的標準和辦法是否合理。據不少人反映,有些“傑出人物”的榮譽,是花錢買來的。某些具有推薦和決策權力的部門,接受或主動要求當事者交納數目不菲的款額,然後便把耀眼的榮譽交換給他。有的還美其名曰“讚助”。這樣,實際評比的是擁有金錢的多少和運用金錢的膽量,哪裏是優秀人物的業績?這樣的評選,隻能惡化社會風氣,不如不搞。

對幹部的評價體係也是這樣。近年查處的一些大案要案中的腐敗分子,在事發之前,常常是評價很高、提拔勢頭正旺的人物。腐敗分子胡長清,在案發之前竟然是在“三講”中獲得“優秀”評價的幹部。還有,1995年中央電視台在播出“東方之子成克傑”的時候,卻不知他早在1986年就已經與李平勾結、進入貪汙4000多萬元的腐敗進程了,之後成克傑竟然又從自治區政府主席爬到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的高位。這說明幹部的評價體係和機製,肯定是有問題的。關於組織路線方麵出現的腐敗,社會上流行的順口溜值得人們反思:“說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說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不服不行。”在一些地方的幹部提拔和考核之中,確實存在這種情況。在山西省號稱“活閻王”的姚曉紅,被人民群眾稱作“文盲、法盲、流氓”,但他憑著小學四年級的文化程度,竟然當上了山西省絳縣法院副院長。他隨意抓人、刑訊,貪汙受賄,喝人奶,為非作歹。當上級紀檢部門調查姚曉紅案件時,他竟然榮獲“山西省十大新聞人物”、“運城地區十佳人民審判員”稱號。當省司法部門根據中央指示決定拘捕他的時候,竟然有200多個“省市權貴”撥打姚曉紅的手機報信,使他逃之夭夭。中央電視台“焦點訪談”的記者評論說:“當地反映民情民意的渠道到底還能不能起到作用?姚曉紅一步步地升官,一次次地避開對他的査處,這背後沒有幾個手握大權的人替他撐腰是絕對做不到的。”這足以說明評價體係缺失帶來的嚴重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