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人才的全麵素質的構成,目前眾說不一。根據各方麵的研究成果,這六大方麵基本上概括了人才素質的全貌。在這六大素質中,政治素質和思想素質具有統率性質,製約著其他四項素質的發展水平和狀況,是素質的高層次內容和建設重點。因此,研究和考察政治素質和思想素質的建設,就抓住了人才素質建設中的最核心內容。
在一般情況下,政治素質和思想素質是可以並提的,稱作“思想政治素質”。這是由於政治素質與思想素質的關係十分密切。但是,嚴格說來,政治素質與思想素質各有自己的內涵。政治素質是指通過言論、行為表現出來的素質,屬於立場和態度問題;而思想素質則是指更深層次的世界觀、方法論,是思想認識和思想方法問題。這是兩類不同性質的問題,在性質上不能混為一談。所以,本書將在總體探討提高人才思想政治素質的迫切性之後,分別探討人才的政治素質和思想素質。
可以說,隻有具備了以上六個方麵的素質,才可以稱做適應21世紀的全麵發展的成功人才。隻有這樣的人才,才能昭示一個有希望的未來。
(3)全麵推進人才素質建設的途徑
為了21世紀社會的健康發展,要培養具有全麵素質的人才,就要為人才全麵素質的建設開辟有效的途徑。這些途徑應該包括以下諸方麵。
淨化人才素質教育的大環境。在一個不正之風盛行或腐敗風氣流行的社會環境中,很難對人才進行健康有效的素質教育。黨風和社會風氣的淨化,才能使社會的主導理論與社會現實取得一致,才能使人才認同社會主旋律,進而產生嚴格的律己的動力。同時,隻有這樣,才能調動社會各方麵的力量積極投入到人才素質建設的事業之中。
強調有效的教育和灌輸。人不能自發產生科學的思想體係。在這一前提下,要相信教育的社會功能,采用人們喜聞樂見的方式,利用多種新的途徑,把潛移默化式的教育和公開的大規模教育相結合,使教育和灌輸既具有深入的滲透力,又具有規模的輿論效力。過去存在的問題說明,不是教育和灌輸不必要,而是方法陳舊、無效。教育和灌輸不能一暴十寒,也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不幸的是,我們看到的現象常常是這樣:要麼把教育和灌輸丟到九霄雲外或忽冷忽熱,要麼就在“不抓不行”的時候簡單從事,用老辦法搪塞和應付。這樣的工作如果有效,那就奇怪了。
強化和改進學校教育的主渠道。大、中、小學校教育階段是青年人才社會化的關鍵時期。學校是青少年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國家需要加大對各級教育的投入,使各類學校的負責人從“化緣”和“謀錢”的忙碌中解放出來,真正集中精力去考慮教育內容和教育方法如何適應社會主義四個現代化的需求。這就需要讓忠於黨的教育事業的教育家和幹部來領導和管理學校。否則,在“唯錢是瞻”的氛圍中,許多學校越來越由善於鑽營或謀取讚助經費、贏利創收的人物所把持。這樣的人物成為學校的核心,就會把大、中、小學校變成“創收贏利”的場所,頂多把素質教育變成唱歌、彈琴、畫畫之類的可笑的局麵。辦學的關鍵在於教師,應當重視教師的生活和工作條件,充分發揮他們的育人作用,使教師成為沒有後顧之憂的青年素質的培育者,成為學生最尊重的人,真正起到為人師表的作用。學校的本職就是在新形勢下全麵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促進青少年全麵素質的提高。這就需要從小抓好學生的共產主義理想教育,打好學生的文化知識基礎,使學生養成嚴謹的學風和創新的精神,同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健康的體魄。
提供人才參加實踐鍛煉的途徑。提供人才接觸人民群眾的機會,使他們自覺經受一定程度的社會磨練和磨難教育,增強意誌和體魄,提高生命力。引導人才正確認識社會現實問題的基本能力,彌合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增強思想觀念的免疫力。提供人才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也是激發人才創新能力的重要條件。現在的大學生實踐環節受到了普遍的重視,但效果並不明顯,還停留在走馬觀花的水平。原因是,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學生的社會實踐遇到了新問題。比如學生下鄉支援生產勞動,應該到哪裏去?去支援哪一家的生產勞動?去幫助公有製的單位還是私有製的單位?支援勞動要不要講報酬?假如付酬,有沒有合理的、既定的標準?這些問題目前都是需要探索的。所以,目前大學生的社會實踐,一般談不上有多大的實際效果,有的甚至變成了遊山玩水。當然,遊山玩水也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但這不能成為主要的內容。因為,它失去了原初設計的目的。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要取得真正的效果,就要加強製度化建設,同時把大學生的社會實踐與大學生的業務專長結合起來,把接受社會教育與發揮大學生的專業作用結合起來,這樣才能使大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持久進行下去。
建立提高人才素質的參與機製和激勵機製。政府和社會團體應多方協作,舉辦促進人才素質教育的活動。學校和社會團體應開展人才普遍參與的素質達標活動,形成相對穩定的運作機製。這種激勵機製應重點表彰和獎勵人才素質教育的先進集體,而不應變成鼓吹個別所謂“天才”的炒作。首先,對素質教育的內容和標準要認真討論,使之科學規範。條件成熟的時候,應把人才素質達標活動逐漸正規化、製度化,使達標評價狀況成為人才發展和選拔的一個重要條件。
動員社會各界的力量,介入和支持人才素質的培養工作。應當建立關心人才素質培養的廣泛、係統的基層組織,加大工作力度。文化教育界和行政幹部離退休人員,潛存著不可估量的引導和關照人才成長的教育力量。關心人才素質建設應當成為“老有所為”的重要內容;同時要倡導代際聯係和溝通,形成社會的代際和諧。政府部門也應采取措施,鼓勵公、私企業積極參與人才素質教育事業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