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民主社會主義的現狀和趨勢(3 / 3)

事實上,民主社會主義也意識到主客觀條件的變化所帶來的廣泛深刻的影響,必須迎接挑戰,確立自己在世界新時代中的地位。社會黨國際主席莫魯瓦強調指出各成員黨內部以及國際本身,亟需找出和確立民主社會主義的本質和主題,……使我們自身的特性更鮮明。這意味著,對於社會主義所作出的定義即使到下一世紀仍適用,這不是純粹的機會主義的實踐,而是一係列對和平、團結和民主等基本的、永恒的價值的堅定信仰。“瑞典社民黨領導人卡爾鬆在社會黨國際十九大發言中聲稱有人說,20世紀是社會民主黨人的世紀,下個世紀將屬於其他政治力量。這是含蓄地承認我們已經取得的成就,但是對我們帶路的能力和找到對於新挑戰的回答的能力卻表示懷疑。我知道這是錯誤的。我相信,與此相反,隻有一個以社會民主黨的想象力和價值為中心的政治力量才能顯示出對下一世紀的挑戰作出反映的政治實力。”

為此,近幾年來,社會黨國際和各國社會民主黨對民主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積極地進行了調整和更新,反映了今後趨向:第一,修改補充價值觀念和思想理論,重新定義社會主義。鑒於民主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影響力下降,在理論綱領和戰略目標方麵出現危機,強調必須確立獲得足夠廣泛承認的目標,既能喚發熱情,又能具備足夠的現實性而獲得尊敬。因之,試圖賦予原有價值目標以新的意義,意欲把民主社會主義重新改稱社會民主主義,明確以民主為核心,民主主義是當前的中心任務;突出“自由”的目標,認為自由是全麵享有提高生活水平的資源,要保護和擴大自由,建立真正自由的社會;在思想理論方麵賦予更多的倫理色彩,明確以保守主義、民族主義、原教旨主義為對手,對之持批判態度,當前則以人權、環保、就業為重點。

第二,實行具體政策的調整。總的是轉變重分配輕生產、重社會公正輕經濟效益的民主社會主義傳統模式,尋求兩者兼顧、力求平衡、重視國際協調的新的經濟發展戰略。

在所有製問題上,對公有製從基本肯定到基本否定。過去認為社會主義的目的是改變少數人占有和控製生產資料,主張保留和擴大公有製,以便把經濟權力交給全體人民。現在各國社會民主黨幾乎不再提所有製的重要性,不再提改變私有製建立公有製,而強調注意發揮混合經濟模式產生最佳效益。

在市場作用問題上,過去較強調對生產進行計劃和有效的民主監督,較少提市場作用問題,現今強調市場力量在資源配置、直接的產品生產和提供服務方麵的有效性,認為市場機製和競爭對經濟發展是必不可少的,政府的作用應限於糾正市場偏差、建立公正的稅製、支持基礎設施等方麵。

在社會福利政策方麵,不再強調確保福利開支,而是注重增加經濟和社會的生產性投入;不再強調“充分就業”,而改稱“有效就業”,強調增強培訓、提高人的素質和減少工時來減少失業問題。

第三,調整政治聯盟政策。盡力走出傳統工人階級減少和中間階層增大所造成的雙重困境,積極地建立藍領工人與中間階層的聯盟以及左翼政黨的聯盟,以增強自身的社會基礎和政治實力,同右翼勢力相抗衡。

在對待新社會運動的態度問題上,由消極觀望改變為積極支持,並把新社會運動提出的問題和要求納入民主社會主義的綱領政策體係,尋求與新社會運動聯合。

在與工會的關係問題上,為爭取非傳統選民的支持,降低了工會在民主社會主義政黨內的權力和影響,強調黨對工會的獨立性一自主性,黨與工會不存在特殊關係,但不是切斷黨與工會的聯係,隻是以更鬆散、更靈活的形式出現。然而,工會畢竟是民主社會主義的重要後盾,離不開工會的支持,所以仍然認為黨與工會要相互協調配合,以適應未來的政治和社會發展。

為爭取建立“左翼聯盟”,逐步地對一度保持距離的其他左翼政黨成員開放,吸收他們加入民主社會主義組織,並表示願意與綠黨等新左翼政黨共同建立“歐洲左翼”。有的社會民主黨還表示要恢複和建立同共產黨的對話,以促進共產黨向社會民主黨演變。

第四,增強組織建設和國際合作,向世界範圍擴展。民主社會主義的衰落暴露出在組織建設方麵也存在嚴重問題,諸如機構失靈、官僚主義、腐敗現象、幹部老化等等。許多社會民主黨在批判性反思的基礎上,提出了改革黨內組織機構,實行黨的組織分權化、地方化和組織功能分散化,以便爭取實現政治上的主動和選舉中的勝利。同時,調整領導班子,實現新老交替,充實了年富力強的領導人才,增強了領導力量。

在努力增強自身力量的同時,民主社會主義加強在國際範圍內的聯係、交流、合作,不斷召開雙邊和多邊會議,並向世界範圍擴展。在西歐加強聯係合作,力爭主角,成立歐洲社會黨之外,還進取東歐、覬覦亞太。社會黨國際自1989年起加大了向東歐擴展的力度,不斷地派出團組到東歐活動,傳授建黨和競選經驗。1992年社會黨國際十九大確定把東歐作為工作重點,對其東歐成員黨給予援助和培訓,加強其競選和組織能力。1993年設立了中東歐委員會等組織,加強對東歐工作的組織領導。同時還向亞非拉等地擴展,向亞太擴展的勢頭尤為令人注目。1993年2月,專門成立亞太委員會,協調該地區社會黨的活動和製定共同綱領。該委員會1993-1995年先後在尼泊爾、日本、菲律賓召開會議。1994年5月社會黨國際特地首次在亞洲(東京)舉行理事會,討論亞太地區的民主和經濟發展狀況。社會黨國際還對和平與裁軍、人權、世界不同地區的有關問題和加強國際機構等問題表現了積極的態度和表示要承擔義務,力圖在新的國際政治格局中找到自己的新支點。

總之,民主社會主義為了回應世界變動所引起的諸多挑戰,謀求走出困境並在未來新世紀中求得發展的機會,對綱領政策進行了多方麵的調整更新,有的舉措也取得了一定的實際效果,但多半還是被動的反應,並沒有什麼根本性的變化。然而民主社會主義畢竟是根植於資本主義製度,隻要資本主義製度存在,就有其活動的社會基礎。因之它作為一種政治思潮、一種政治力量將長期存在並發揮不可忽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