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政治力量對比的變動衝擊和動搖著民主社會主義的政治地位。
80年代以來西歐廣泛深刻的經濟和社會變遷反映到政治層麵上就是導致西歐各國國內政治力量對比的重新分化和改組,尤其是90年代初兩極體製的解體打破了西歐原有的政治平衡,以致新舊矛盾叢生,各種思潮泛起,政局動蕩不穩,衝擊和動搖著民主社會主義的政治地位。首先是舊有的競爭對手、長期左右西歐政壇的右翼保守政黨的挑戰。他們針對凱恩斯主義及其引起的困難和問題,推行供應學派和新自由主義的經濟政策,強調發揮市場機製作用、個人能動性和責任感;在具體措施上嚴格控製貨幣發行量,削減政府貸款、稅收、福利,實行私有化,減少國家幹預,等等,取得了一定成效,得到了民眾的支持,以致右翼政黨紛紛上台執政。執政的右翼政黨由1975年的3個增加至80年代初的10個,到90年代初增至12個。70年代西歐18個國家中12個由民主社會主義政黨執政或參政,80年代末則是右翼政黨占據了主要政治舞台,西歐政治地圖幾乎換了一種顏色。其次,新社會運動包括生態運動、和平運動、女權運動的發展壯大,形成了對民主社會主義政黨的威脅。新社會運動特別是生態運動隨著西歐經濟衰退、生態危機的日益嚴重,獲得了長足的發展。1979-1989年間,西歐15個國家的新社會運動主要組織者綠黨共參加百餘次地區選舉和55次全國議會選舉,有117名綠黨議員進入11國的全國議會。在1989年的歐洲議會選舉中,有30名當選的綠黨議員單獨組成“綠色議會黨團”。新社會運動的興起大都出現在民主社會主義政黨長期執政,推行福利國家和階級合作主義的地方,其領導人大都是原來這些黨和工會中很有影響的人物,其支持者和追隨者很多原來也是這些黨的選民。綠黨作為激進的、以特定未來主義取向的進步政黨的形象出現,對因民主社會主義政黨執政的敗績和黨內出現醜聞而不滿以及對現行體製不滿而要求進行根本性改革的選民來說,無疑有著較大的吸引力。隨著新社會運動力量影響的不斷擴大,民主社會主義政黨意識到隻有盡量吸引這些組織及其選民的支持,才有可能在競選中取得獲勝的關鍵的百分點。因之,曾試圖調整與新社會運動的關係。但是在無法拋棄傳統理論觀念和政策主張的情況下,兩者很難達成一致意見,一係列根本性差異很難消除。一些民主社會主義政黨曾把新社會運動的一些主張引進自己的綱領和政策時,卻往往使黨內鬥爭與日俱增,加劇與工會的緊張關係,嚇退一部分傳統的或溫和的選民而導致黨的支持率下降。這些現象不可避免地導致削弱民主社會主義政黨的執政能力和政治地位。再次,極右翼黨派的活躍也構成對民主社會主義的壓力。在西歐經濟衰退、失業率居高不下、社會動蕩的情況下,極右勢力乘機抬頭,他們利用東歐一些國家的難民或移民湧向西歐造成的巨大社會壓力,煽動排外主義,鼓吹種族主義,並組成政黨進行活動。一些極右政黨已開始擁有相對固定的選民基礎。德國的極右翼共和黨和人民聯盟已進入州的議會,意大利北部的倫巴底同盟也作為當地第二大黨進入侖巴底地區議會,法國、奧地利等的極右政黨都取得了相當多的選票。這就勢必給民主社會主義政黨造成壓力並不得不與之進行鬥爭。
第四,國際政治形勢的變化給民主社會主義帶來了消極影響。
蘇聯、東歐劇變後,兩極對峙格局終結,世界向多極化格局發展,導致了民主社會主義的許多傳統政策主張失去現實性,所謂“第三種力量”、“第三條道路”失去了現實基礎,先前有利的中間地位不複存在。人們的主要關注點不再是東西方的矛盾鬥爭,而是轉向經濟國際合作與競爭、民族主義興起、地區性衝突和環境破壞等問題,民主社會主義在這些問題上明顯表現出準備不足而較為被動。同時,蘇聯、東歐劇變後,使民主社會主義陷入先喜後憂的尷尬境地,政治影響進一步受損。民主社會主義原認為蘇聯、東歐劇變後可乘機擴展勢力,但事與願違。右翼勢力借機掀起的反共、反社會主義浪潮中,故意把民主社會主義同共產主義縛在一起,當作“連體雙胞胎”一起進行攻擊,影響選民對它的態度,因民主社會主義打的也是“社會主義”的旗號。所以蘇聯、東歐劇變後並沒有為民主社會主義創造複興和發展的機遇,而是使其處境更為艱難。
同時,經濟活動國際化和歐洲一體化的發展也影響到民主社會主義的既定政策目標和主張。國際性的利潤競爭影響到單個社會民主黨管理國內宏觀經濟的能力,妨礙其推行經濟再分配的措施。為提高在國際上的經濟競爭力,他們往往要調整產業政策、削弱社會福利,勢必給以民族國家為基點,以福利國家為主要目標的民主社會主義主張以很大壓力。歐洲一體化過程中,必不可免地要引起勞動遷移、資本流動,從而威脅到以有組織的階級妥協為基礎的民主社會主義政黨和工會本身。各民主社會主義政黨麵對歐洲一體化必須在理論和策略方麵作較大調整,否則難以適應一體化發展的要求,影響對選民的吸引力。
總之,80年代以來,西歐經濟進入危機、衰退和低增長階段,社會階級結構進一步變動,各國國內政治格局重組以及國際形勢的變化,使民主社會主義麵臨著多方麵的挑戰。民主社會主義沒能隨著宏觀環境和條件的變化及時地在理論、政治、組織和行動上作出相應轉換,把傳統的價值目標與新的具體問題結合起來,製定出新的綱領、戰略和策略,導致觀念與現實之間出現巨大反差和衝突而陷入困境。
然而,盡管民主社會主義受到客觀環境和條件變化的強烈衝擊,在很多方麵陷入困境而衰落,但這並非是一種絕對的衰落,更不意味著民主社會主義的終結。作為在西歐頗具群眾性的政治運動和組織之一,民主社會主義政黨仍然保持相當強大的實力和影響,其發展前景仍然存在許多的現實條件和可能性。1992年11月,西歐18個國家和地區的28個民主社會主義政黨就聯合成立了歐洲社會黨,現擁有1000多萬黨員和4800多萬選民,在歐洲議會518個席位中擁有200個席位,是歐洲範圍內最大的政治組織。而且在世界範圍內,民主社會主義還表現了力量增長、影響擴大的勢頭。澳大利亞工黨在1993年大選中獲勝,第五次蟬聯執政;以色列、塞內加爾、新西蘭、毛裏求斯和委內瑞拉等國民主社會主義政黨也執掌政僅。在原蘇聯、東歐地區,民主社會主義力量呈上升態勢,特別是在東歐,大多數社會民主政黨已執掌政權。社會黨國際也有了發展,現有成員黨111個,黨員2500多萬,在近30個國家參政或執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