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民主社會主義的思想淵源(3 / 3)

鮑威爾是奧地利馬克思主義派的代表人物。他的改良主義理論的許多內容,如國家學說中的“階級力量均勢”論和“職能民主”論,社會主義革命道路問題上的“社會力量因素”論和“防禦性暴力”論,社會主義模式選擇上的“整體社會主義”論等等,都已被今天的社會民主黨人消化吸收在他們的思想體係之中。遲至70年代末80年代初,德國、奧地利等國社會民主黨人還多次召開鮑威爾思想討論會,明確肯定他的思想對現代民主社會主義的意義。前奧地利社會民主黨主席克賴斯基評價鮑威爾時說道:“我從未遇到一位像奧托·鮑威爾那樣具有高度思想智慧的人。……鮑威爾和倫納好比兩根標杆,我和其他一些人都沿著他們標定的航道向前邁進。”

希法亭以他的“有組織的資本主義”理論而聞名於社會主義思想界。他通過對資本的集中和積聚、壟斷製的產生和發展、工業資本與銀行資本的融合、壟斷同帝國主義政策的關係等一係列問題進行分析,認為資本主義已進入一個“有組織的”階段,已開始用計劃生產的社會主義原則來代替自由競爭的資本主義原則。為此,對經濟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法和措施必須進行相應的改變。由於戰後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高度發展恰好在形式上印證了上述分析,希法亭的觀點事實上成了民主社會主義以共決製為核心內容的經濟民主觀的理論前提。

勃魯姆繼承和發揮了饒勒斯的“人道社會主義”思想,認為社會主義必須建立在作為一種道德觀念和理想的實踐表達的價值原則之上,認為生產資料所有製的改變固然重要,但隻是一種手段而非目的本身,社會主義的根本目標隻能是個性自由和社會公正。這種思想不僅在兩次世界大戰之間對社會民主黨人影響很大,而且在1945年以後再度強調的“人道主義的社會主義”則成為現代民主社會主義的一個重要概念。

麥克唐納在社會有機體論的基礎上,提出了通過對資本主義進行經濟改造、政治改造,進而用漸進改良的議會道路實現社會主義的一套比較完備的理論體係;拉斯基則在國家學說方麵提出了“計劃化民主國家”、“同意的革命”等一係列理論觀點。他們的理論是在英國十分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和較為健全的議會民主製條件下的產物,很快為英國工黨所接受,並成為戰後工黨製定政策的理論基礎,進而成為民主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有機組成部分。

第三,廣泛吸收現代西方哲學和社會科學流派的思想和觀點。

經過兩次世界大戰之間那一代社會民主黨代表人物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活動,民主社會主義思想體係在30年代已基本成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斷了它的發展進程。戰後經過幾年的恢複和補充,以1951年《法蘭克福聲明》的發表為標誌,民主社會主義正式成為社會民主黨人相對獨立的意識形態。民主社會主義在其形成發展的曆程中,不斷地吸收現代西方哲學和社會科學各種流派的思想和觀點,兼容並包,充實和完善自己。其中主要有哲學的批判理性主義、存在主義,經濟學的國家幹預主義,社會學的結構功能主義和衝突理論,以及綜合性的未來學和西方馬克思主義。

批判理性主義是由出生於奧地利的英籍哲學家波普爾首先提出來的。其核心是他的“反歸納主義”和“證偽原則”,認為經驗的單稱陳述無以推及科學的全稱陳述,有限不能證明無限,過去不能證明未來,科學是通過不斷被“證偽”而向前發展的。社會民主黨人認為這一“科學方法論”有助於肅清馬克思的曆史決定論的“殘渣瓦礫”,補充倫理社會主義在理性方麵的缺陷,使社會民主黨的改良政策和實踐置於科學的基礎之上。波普爾在政治哲學領域提出的“開放社會”理論及其“社會生活乃事實與決策的統一”、“社會改造以社會工程學的漸進方式進行”等觀點,更為社會民主黨理論家所推崇,成為他們所謂“持久改良活動”的佐證。

存在主義以法國的薩特為代表,奉行社會曆史的倫理觀和人為中心論,提出“存在先於本質”、“模鑄自己時亦模鑄別人”等核心命題。認為人是自由模鑄的,但在模鑄自己時也以自己的道德規範影響社會;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同時為社會承擔責任;周圍現實的意義事實上都是通過人及其社會心理觀點來確定的。民主社會主義倡導“生活質量”觀,強調“沒有恐懼的自由”,宣稱社會民主黨人要有承擔現實責任的勇氣等等,從中不難看出存在主義的種種痕跡。

國家幹預主義的經濟學說對民主社會主義的經濟、社會觀影響很大,其中尤以瑞典學派、新製度學派和凱恩斯的經濟理論為代表。他們在肯定市場經濟的地位和作用的前提下,認為完全的市場經濟是有缺陷的,國家和政府必須對經濟活動進行幹預和調節。諸如通過征收高額累進稅,擴大社會福利,來促進國民收入和財富的“均等化”;通過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製度和結構方麵的改革,一方麵保證權力與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另一方麵推進經濟行為的倫理準則,要求把經濟增長同環境保護、社會公正等而視之;通過政府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來刺激消費、增加投資,彌補有效需求的不足,擴大就業麵,進而避免經濟危機的產生等等,這些經濟、社會觀點,均已成為民主社會主義的基本理論價值和現實政策原則的有機組成部分。

以帕森斯為代表的結構功能主義認為,社會整體是由各相互聯係的部分組成的具有一切必要生存功能的係統,各部分(子係統)作為特定的行動者,對整體起著特定的作用,發揮特定的功能,共同保持係統的整體平衡。作為結構功能主義反叛的衝突理論,則強調衝突對於整個社會所發揮的功能,但著眼點仍在於探討怎樣調整結構和關係而使衝突得以解決或緩和。社會民主黨人在他們的文件和著作中屢屢提及的“執政責任”、“結構改革”、“參與決定”、“勞資協商”等術語,顯然在很大程度上受了上述理論的影響。

此外,未來學派的“後工業社會”論、“零度增長”論、“未來衝突”論以及對科學技術重要性的強調,都對民主社會主義的理論分析和現實實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西方馬克思主義關於“早期馬克思同晚期馬克思的對立”、“人道主義的馬克思同唯物主義的馬克思的對立”、“馬克思同恩格斯、列寧的對立”以及否認馬克思主義有經典正統主線,提倡多元化解釋的種種觀點和主張,均被社會民主黨人納入他們的思想體係之中。而且,不少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本身就是社會民主黨人。

綜上所述,民主社會主義的思想理論淵源是多渠道、多方麵、多層次的。但它在吸收和兼容其他學說或思潮時,往往不是取自該學說或思潮的全貌或實質內容,而是經過實用主義的取舍和現實主義的解釋之後的產物。同時,民主社會主義雖然有著特定的含義,但遠不是一個內容穩定、結構完整的理論體係。它主要是表現為一個處在不斷演變過程中的社會改良運動,其內部各黨各派所奉行的思想理論和實踐原則是有著很大差別的,而且是經常不斷地變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