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倫理主義的核心體現在他的兩條道德律令上,即“隻有一個絕對命令,這就是:隻照你能意願它成為普遍律令的那個準則去行動”。“這樣行動,無論是對你或對別人,在任何情況下把人當作目的,決不隻當作工具”這是一種以人為中心的倫理價值觀,超人性的“絕對命令”的形式最終是要落實到“人是目的”這個具有一定內容的原則上的。而絕對命令所要求的普遍律令之所以可能,正是因為人作為目的是一律平等的,不管是權利還是義務都是如此。人如果自殺、說謊,不去發展自己的才智,不去幫助別人,都被視為違背了“人是目的”的法則,即把自己或別人僅僅當作了工具。人有人格,不能因對誰有用而獲取價格,隻有物品才有價格。康德的這種倫理觀通過新康德主義者的倫理社會主義(否認社會主義是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的結果,認為社會主義曆史是由道德原則支配的,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應是康德的倫理學)、內爾遜的“自由社會主義”以及他們的追隨者們的中介作用,成為當代民主社會主義倫理思想的主要來源。民主社會主義的綱領一再宣稱,社會民主黨致力於建立一種符合自由、平等、團結這些道德觀念的生活秩序;民主社會主義者的一致性是“建立在共同的道德的基本價值之上的同一政治目標”。
馬赫哲學即19世紀後半期在德國和奧地利出現的經驗批判主義。它唯心主義曲解“經驗”這一概念,認為經驗是與客觀存在無關的人類體驗、人類感覺的總和,並且百般證明,沒有主體(意識、感覺),就不可能有客體(世界),自然和社會規律不是客觀地存在的,客觀真理也是不可能有的,隻有感覺才提供了人類知識的全部內容。馬赫哲學主要是通過“奧地利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傳播而成為民主社會主義的重要思想來源。民主社會主義否認社會主義必然要代替資本主義是客觀規律的要求,而認為社會主義隻是通過充滿政治責任感的社會民主黨人按照自己的感覺長期而艱苦的努力才能實現的倫理價值,所以,社會主義隻能是一種現實的、漸進的改良運動,並不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實際上,民主社會主義是以馬赫主義作為行動指南。勃蘭特在論述民主社會主義的理論和實踐時就明顯地表現了馬赫實證主義哲學的傾向,他說:“自工人運動有史以來我們就知道,如果理論認識沒有通過人們實際經驗的證實並再次歸結為一個新的有體驗的政策,那麼它是沒有用的。”
馬克思的社會分析方法,有時也被社會民主黨人看作是古典哲學。但是,社會民主黨人感興趣的並不是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馬克思的革命思想,而是注重於馬克思的一些具體思想和原則。諸如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社會及其弊端的揭露和批判,對變革社會和追求理想的富有啟發意義的思想,以及早期著作中按照古典人道主義的哲學傳統闡述的對人及人的解放的堅定信念和對民主、平等、自由、幸福的渴求等等,這些都被視為民主社會主義的寶貴思想財富。勃蘭特在卡爾·馬克思逝世100周年紀念會上的講話中曾說道:“就他與不斷尋求人類的自由和幸福的關係而言,他還是19世紀最重要的民主社會主義者之一。……對社會黨國際來說,卡爾·馬克思仍然是各社會民主黨與工會在其內部和世界範圍內必須進行合作的一個象征。”
第二,直接繼承社會主義運動曆史上改良主義、修正主義的理論。
民主社會主義是對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各種各樣的改良主義和修正主義學說的總繼承。從第一國際中的非馬克思主義流派到第二國際的中、右翼,從社會主義工人國際到社會黨國際,改良傳統一脈相承。這些學說就其曆史順序對民主社會主義的影響而言,大體上可以分為三類:(1)19世紀中期的非科學社會主義;(2)第二國際時期的修正主義;(3)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改良主義。
在19世紀中期形形色色的非科學社會主義中,對民主社會主義影響較大的有英國的工聯主義、法國路易·勃朗的工場社會主義和德國拉薩爾的國家資助社會主義。
工聯主義作為工人運動中較早的改良主義思潮,主要表現為熱衷單純的經濟鬥爭,滿足於縮短工時、增加工資、頒布勞動保護法、獲得普選權等局部改良,不謀求最終消滅雇傭勞動製度;主張通過和平談判、調解、仲裁等方式來解決勞資爭端,把同資本家坐在一起談判視為一種“勝利”和“光榮”。這些已都被民主社會主義吸取,成為民主社會主義運動的主要內容。
路易·勃朗認為,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一切矛盾、弊病和災難,不是資本主義製度造成的,而是競爭造成的。為此,他設計出通過國家權力來組織勞動,建立“社會工場”,從而消滅競爭的社會主義改革方案。這樣把國家視為超階級的正義的化身,同時著力於對資本主義社會的改善。民主社會主義完全繼承了路易·勃朗的這些主張。
拉薩爾被德國社會民主黨視為“黨的奠基人”,在黨內享有崇高的曆史地位。他在1863年發表的《公開答複》中提出的要求實施普選權、在國家幫助下建立生產合作社、和平實現社會主義等主張,構成了早期德國工人運動的綱領性基礎。他的“自由國家”論和“工資鐵則”思想也被後來德國社會民主黨內的改良派所遵從。拉薩爾的改良學說正是通過德國社會民主黨傳統的強大地位而在國際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中產生影響,進而成為民主社會主義的重要思想來源。
如果說19世紀中期種種非科學社會主義對民主社會主義的影響還較為間接的話,那麼第二國際時期的修正主義則成為民主社會主義的直接理論先驅。修正主義在當時是一種國際現象,主要有英國的費邊主義、法國的可能派和德國的伯恩施坦主義等。
產生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修正主義,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全麵的攻擊和篡改,提出了一整套的改良主義的理論和原則。他們借口社會曆史條件的變化、資本主義的發展,否認資本主義矛盾的客觀存在,否認社會主義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否定無產階級必須奪取政權的思想,否認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在原則上的對立,否認階級鬥爭的理論,提出要使革命的工人政黨改變為“民主的社會主義的改良政黨”,“通過民主改良和經濟改良的手段來實現社會的社會主義改造”。他們主張社會主義中必須引進倫理因素,認為康德是德國社會主義真正的和實際的始祖,宣傳“回到康德去”,聲稱“社會民主黨必須有一個康德”,社會民主黨應該是一個唯一的致力於實現康德要求的黨。這樣,修正主義的內容,成為今日民主社會主義理論體係的前身。正如托馬斯·邁爾所說:“在由德國曆史的進程所決定的民主社會主義的幾個發展階段中,民主社會主義逐步用修正主義來表達自己的理論和綱領。1959年德國社會民主黨通過的哥德斯堡綱領使修正主義的主要內容成為現代民主社會主義的理論基礎。”
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歐洲社會民主黨出現了新一代理論家。他們跨越老一代的藩籬,根據資本主義發展的新情況和社會民主黨成為合法政黨並陸續參政執政的現實處境,提出了一係列社會改良主義的思想、觀點和主張。其中較有代表性的有:奧地利的奧托·鮑威爾、德國的魯道夫·希法亭、法國的萊昂·勃魯姆、英國的拉姆賽·麥克唐納、約瑟夫·拉斯基等。那時,民主社會主義作為與布爾什維主義相對立的社會主義思潮和派別,作為同共產主義相對抗的社會改良運動,實際上已經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