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佛教現代化的原則(2 / 2)

我們的宗旨是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希望透過佛教事業的創辦,為佛教開創新紀元,擔當起弘法利生的任務,使佛教免於寄生社會之譏。因此對於佛教現代化,我們應有事業重於寺廟的認識。

(五)大眾重於個人

佛教的教團稱為僧伽,僧伽的意思就是眾,僧團本來就是六和合眾,可見佛教是個非常重視大眾的宗教;離開大眾,就沒有佛法。而社會是由大眾組成的共同體,佛教是無法脫離社會而獨立存在的。

佛經上說:諸法因緣和合所成。世間上的萬相,不能單獨存在,一切都彼此相互依存,才能成其事。譬如我們所穿的衣服,要經過工人的紡織、縫製,才能適合地穿在我們的身上;我們所吃的米飯,要經過農民辛勤地播種,商人的運輸銷售,才能吃到香噴噴的飯食;我們出門的舟車、生活上的所需品,沒有一樣不是取之於社會大眾的辛苦結果,沒有社會大眾,個人必然沒有辦法生存下去,大眾是我們的恩人,我們應該報答大眾的恩澤,所謂報眾生恩;取之於大眾,回報於大眾。

我們如何報答眾生的恩惠呢?慈航法師說:“隻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地藏菩薩的大誓願說:“地獄未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佛教重視的是大眾的福利,而非個人的解脫。隻要有一個眾生尚在受苦,菩薩絕對不自己證入涅槃,享受快樂。這種以眾為我,利他即自利的大乘菩薩行,才是佛教現代化的真正精神所在。

(六)法樂重於欲樂

不管男女老幼、貧富貴賤,人生活著是為了追求快樂,乃是人之常情、共同的目標。不過,如果仔細地思考,究竟有多少人能夠得到快樂?有人以為擁有億萬的財產就很快樂,但是有錢的人也有他的痛苦,有時擔心金錢周轉不靈,有時為了事業的推展,忙得無法和自己的妻子兒女團聚、共享天倫。

有的人以讀書為樂,但是如果不能活用,滿腹經綸也無濟於世。有的人以愛情為樂,但人間多怨偶,法庭上互相控告的,不少是當初恩愛的夫妻。有的人則在信仰中尋找快樂,隻是不幸信了邪教,不但人格不能升華,並且危害社會。

那麼,真正的快樂是什麼?真正的快樂不在欲樂,而在法樂。《維摩詰經》上說:“吾有法樂,吾不樂世俗之樂。”佛光山出家的大眾,他們犧牲世俗的享樂,獻出青春年華,看似愚笨,其實他們自有一種法樂。我們提倡的是佛法的快樂,也就是真理的快樂。佛法的快樂不是以感官五根去感受的人間快樂,而是一種雖然不看不聽也陶然自在、發諸於內心的寧靜之樂。參禪者有禪悅,誦經者有法樂,拜佛者則有法喜的智慧之樂。我們對於世間上的一切,自有與世俗不同的看法,我們所追求的是簡樸勤勞、超然物外的宗教生活,向往的是內在生命的顯發,精神上解脫自在的般若之樂。我希望每一個人都能確實地去體會這種法樂,我們的身心將更安住。

(七)國情重於私情

俗話說:“國家興亡,匹夫有責。”我們有父母、親人、鄉裏故舊,愛家鄉固然很重要,但是愛國家更是要緊。即使是從事宗教工作的人,也一樣要對自己賴以生存的國家加以愛護。佛教說的“上報四重恩”,即是除了報答父母恩、眾生恩、三寶恩之外,還要報答國家恩。如果沒有國家的庇護,我們就無法安樂地過日子,更遑論安心辦道了。

佛陀在世時,聽說琉璃王要大舉攻打祖國迦毗羅衛國,雖然已是成佛證道的佛陀,也挺身而出,在大軍經過的路上靜坐,來勸阻這一場戰爭的發生。依照印度的習俗,如果大軍遇見了沙門,今日就偃兵不戰。琉璃王一看,阻道的是佛陀,隻好退兵。第二天、第三天再出兵,佛陀仍然靜坐在炎日下,琉璃王於是對佛陀說:“佛陀,這裏太陽酷烈,請您坐到那邊有樹蔭的地方,比較陰涼。”

國王的意思是請佛陀離開此地,以便軍隊前進。佛陀說:“親族之蔭勝餘蔭。”

親族的庇蔭,勝過樹木的蔭涼。眼看自己的國家即將遭到滅亡的不幸,到樹下去享受蔭涼,又有何意義呢?身體都不存在了,毛發將何以安附?國家滅亡了,個人也無所依靠,所謂“覆巢之下無完卵”。

佛陀也如此的愛國家,我們應該提升對私人、親族的感情,把這種愛鄉的感情擴大,去愛護國家,培養休戚與共的愛國情操,為保護我們的國家盡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