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設生活樂趣的人間佛教(1 / 1)

我們信仰佛教,是要追求幸福快樂,並不是尋找痛苦的。可是,當我們開始學佛,便常聽到“苦空無常”的口頭語,讓人覺得生命裏一片愁雲慘霧,誤以為佛教裏毫無樂趣可言。其實,任何人信仰佛教,都不會把“受苦”當作目的,沒有人不喜歡快樂幸福。關於這一點,我們必須有幾項認識:

(一)苦是增上緣,不是真目的

人間有很多“苦”,佛經提到苦有二苦、三苦、四苦,乃至八苦、無量苦等等。例如身體上有老病死的苦,心理上有貪瞋癡的苦,自然界有水火風災的苦,家庭和社會上有眷屬別離、怨憎相會、欺淩壓迫、刀兵戰亂的苦等。我們要接受這許多苦的挑戰,經得起它的磨煉,超越它,並且把它當作修道的增上緣。《楞嚴經》說:“聖性無不通,順逆皆方便。”能以苦自勵的人,便是能利用“苦”作為逆增上緣的人。

有的人以為信佛教一定要吃苦,雖有好的衣服可以穿,卻要穿得破爛;雖有好的東西可吃,卻要吃壞的東西,表示這才是修行。其實,佛教是要我們克服苦難煩惱,並不是要我們自找苦吃,自我束縛。

(二)人間有欲樂,世人所需求

我們既然不要苦,是不是就要求樂呢?人間有五欲的快樂,是一般人所祈求的,我們究竟應不應該有五欲的快樂?

在佛教裏,聲聞、緣覺的小乘講究離欲,人乘的佛教講究節欲,大乘菩薩不是離欲,也不是節欲,而是對財、色、名、食、睡等五欲,加以化導,叫做化欲。

《勝鬘經》中提到,勝鬘夫人是一位王後,但她奉行大乘佛道,除了相夫教子,做了許多佛化的救濟事業,例如開辦星期學校教育兒童等;《維摩經》中的維摩居士,是一位在家菩薩,經中形容他“雖處居家,不著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他有妻子兒女、田園舍宅、官位財勢,但這一切,如同片雲點虛空,不會使他心有罣礙,不會妨礙他的修行。

人生的欲望很多,大體而言,有對財物的要求、身體美貌健壯的期望、家庭與親族朋友的相處,以及情感的如意等,這些欲望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哪一個人不希望資財圓滿如期所願?哪一個人不希望自己長得美貌健康?佛教並不反對這一類善的欲望,人間佛教也承認這種欲樂,隻是這種欲樂會遷流、變化,並不是最徹底、究竟,不是佛法中真正的快樂。佛法所提倡的生活樂趣是法樂,而不是欲樂。

(三)我有妙法樂,不欲世法樂

一般人享受的快樂,大都由感官得來:用眼睛看電影、看電視,覺得很好看;嘴裏吃著山珍海味,大快朵頤,不亦樂乎;耳裏聽好的音樂,男女談情說愛,心意愉悅……然而,用眼睛獲得的快樂是非常短暫的,因為看到的東西轉眼成雲煙,用耳朵聽得的快樂容易消失,有時候甚至樂極生悲。唯有不是從感官得來,而是向內心追求的快樂,才是最究竟的快樂。

有些人覺得出家人很可憐,魚不能吃,肉也不能吃,男又不娶,女也不嫁。但是,出家人並不以此為苦,也不執迷,因為他有佛法的快樂,這種快樂是來自內心的,是最究竟的。

我童年即出家,出家之後,常常聽到這句話:“年紀輕輕的就出家,真可惜!”我自己卻想:“真是太有福報了,幸好我出家了!”因為我在佛法裏獲得快樂。

當然,這種快樂在家學佛的人也一樣可以得到。隻要我們有信仰,雖然隻是粗茶淡飯,但由於心中有佛菩薩等聖賢做榜樣,便能安貧樂道,不虞匱乏。如果沒有信仰,精神上無所寄托,財產再多,名位再高,還是會感到不滿足、不快樂。真正有修行的人,他眼睛一閉,腿子一盤,所謂天堂、極樂世界當下現前,那就是佛法的快樂。

除了物質、感情的快樂,再增加佛法的樂趣後,一天有24小時,一年有365天,每一天每一秒,都會生活在佛法的快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