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般若(2 / 3)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說諸法斷滅,就會落入斷滅的偏執。但是,發無上正等正覺心的人,於法不說斷滅相,不著法相,也不著斷滅相。

「般若」是三世諸佛之母,直指本心,穿透文字障、知識障、無明障等種種世間煩惱憂苦,直接通達諸佛的大智慧,並於現世實用,即是成就的秘訣。

「般若」是正見、正覺。「般若」是知道一切法依因緣而起、虛假而有。「般若」是了解「緣起性空」,「真空」才能「妙有」的空不滯空、有不住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每個眾生皆具備的真心,要自己體察,在生活實踐,才能明澈放光。

我曾將般若分為以下層次:

一、人天乘:正見

就道理發表意見,不會離題,不會錯誤,等於照相,照出本來麵目。凡夫所能了解的因緣,就是正見。一般人經由各種學識、經驗,容易了解世間許多癡妄的因緣,例如:病痛、煩惱、破財等等,能夠知因而離苦,得到解脫,這是入世法的因緣。

二、聲聞、緣覺乘:因緣

所謂「果從因生、事待理成、有依空立」,比人高一點的聲聞、緣覺、阿羅漢了解出世法,能夠勘破五蘊皆空,離所知障,把心靈提升到更高一層的境界,知道萬事萬物無對待,知道六道眾生相互而生,他就懂得「因緣」的真實境界了。

三、菩薩乘:空

是菩薩的階段,這時候不但證悟了世間法,也證悟出世間法,而且能進一步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緣,「一色一香無非道,或語或默終是禪」,以空為因為緣,自然能知成萬事了。

四、佛:般若

是佛陀的層次,是證悟了自性般若之後,本體與現象不二的境界。在這個境界裏,沒有世間法與出世間法的界限,也泯除了一切人我世相的痕跡,因緣自來自去,不來不去,不住色相,一切自然和合圓滿。

我們可以用樂器演奏來了解這四種層次:

不論如笛、簫、提琴、鋼琴之類,初學時,都要從認譜和按鍵按弦開始,一音一調的練習、摸索,依照樂譜上的記號一個音一個音練,必須看譜(外境)才能彈的情形,是第一層次的「正見」。

等到完全練得純熟流利,樂譜已經銘刻在心版上,不需要看譜而心中有譜,雖然不看譜,可是心裏還有個譜本在(內外合一),是第二層次的「因緣」。

繼續用心練下去,不看譜,心中亦無譜,一闕樂章可以渾然忘我的一氣嗬成,完全流轉無痕(內外相忘),心內心外都沒有譜,卻總還有個「譜」的因,要照存在的譜彈,不能隨手自成樂章,這是第三層次的「空」。

等到對音律、樂理圓融無礙,就可以與大化共流行,隨心之所遊、神之所馳而揮灑成曲,一遊心即是般若,無忘無不忘(無內無外),是最高層次的「般若」。

其實,正見、因緣、空、般若等四者,都是「無為法」,所謂「三鳥飛空,跡有遠近,空無遠近;三獸度河,跡有深淺,水無深淺」,也就是說,麻雀、鴿子、老鷹,能飛的遠近有別,兔子、馬、大象,因為身子大小不同,渡河時潛在水下的體積有異,但是,空沒有遠近;這個比喻在說:證悟雖有深淺,但般若真性沒有深淺,也不應住深淺,不要落入斷滅見。

《金剛經》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初聞佛法的人,可以從有為,先從「有」的上麵去理解為何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即所謂「欲會無為理,先從有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