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禪定(2 / 3)

6.開發本具智慧:《楞嚴經》上說“攝心為戒,依戒生定,依定發慧。”這裏所講的智慧是“般若”的意思。般若是梵文譯音,翻成漢語叫作智慧,是一種能體悟宇宙人生真相的智慧,非一般世智辯聰。由於“般若智”是一切有情眾生本具的,隻要假以時日地坐禪修煉,就能顯發出來,故言開發。

7.明見清淨本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這句法語是六祖惠能大師開悟時說的,若語譯成白話,即是“沒有想到人們的靈性本來就是清淨無染的”。坐禪能幫助我們得到這種體證,找回我們的本來麵目。

有人問:“天堂和地獄是什麼樣子的呢?”其實,地獄與人間是一樣的,也是需要穿衣、吃飯。地獄唯一不同的是吃飯,在吃飯時需要三尺長的筷子,地獄的人夾了一塊菜,由於是三尺長的筷子,所以永遠是送不到口裏的,當它轉向左邊,左邊的人就搶著吃,當它轉向右邊,右邊的人就搶著吃。因此,他就會罵人,為何吃了他的菜,所以地獄的人是天天吵架的。

天堂的人也是需要穿衣、吃飯,而且吃飯的筷子,也一樣是三尺長。不過地獄的人吃飯與天堂的人吃飯卻不一樣,天堂的人夾了菜不是給自己吃的,而是給對方吃,彼此夾菜給對方吃,雙方總是不停地稱道“謝謝”,整個天堂都是“謝謝”的聲音。

所以,助人、感謝別人即是天堂,而自私、執著即是地獄。我們要讓自己趣向佛道,要發揚自己的慈悲心,不要有仇恨心,要有為人的心,要有不計較的心,要有至誠的心,還要“慈悲喜舍遍法界,惜福結緣利人天,禪淨戒行平等忍,慚愧感恩大願心。”

1.慈悲喜舍遍法界:佛教教義中無論是自利、還是利他,百千法門之中,以發心法門為最重要。談到發心,有四無量心,也就是要發慈無量心、悲無量心、喜無量心和舍無量心,“慈悲喜舍”是:不僅拔除他人的痛苦,並不求報答地給予無限歡喜、快樂。

觀世音菩薩之所以令人尊重、被人稱念、讓人膜拜,就是因為觀世音菩薩有大慈大悲。喜舍,更說明了我們做一個佛教徒要把歡喜施舍予人,絕對地為人救濟苦難,絕對地給人歡喜,絕對地給人奉獻,能有如此發心,做人處事必定圓滿成功。

2.惜福結緣利人天:在世間,我們每一個人的日用享受都有一定的數量,好比我們在銀行存款,每個人或多或少都不一樣,這就是所謂的福報。一個人揮霍無度,好比銀行存款一直在減少;積功累德,銀行存款也就日漸增多。修橋鋪路、救人苦難都是積福的方法。古人一直勸導世人不要積財給子孫,隻要積福,子孫就能享用不盡,可見福報就是自己的財富,要珍惜福報才會更有福報。

說到結緣,更是重要,世界上任何一個人都不能單獨存在,必須仰賴相互的法緣關係才能生存。有的人並不聰明靈巧但很有人緣;有的人伶牙俐齒反而讓人討厭。有的人富貴,沒有人緣;有的人貧窮,反而很得人緣,這都看他平常是否與人結緣。

在佛經裏,記載著這麼一個故事:阿難與目犍連同時出外托缽,結果目犍連空手而返,阿難卻受到豐厚的供養。佛陀因此道出了以下的因緣:有一群螞蟻被洪水所困,當時阿難以樹枝搭救它們,這麼一個方便結緣,普利了無數眾生。因此,結緣使我們人緣更廣,結緣讓我們獲得更多方便。

3.禪淨戒行平等忍:現代人的修行,不是參禪就是念佛,當然也有不少是禪淨雙修;因為禪有生活禪,行住坐臥中也可以念佛。但無論是參禪或是念佛,我們都要以戒律來作為參禪念佛的準則。

今天的社會,我們常常會發現男女不平等、貧富不平等、智愚不平等、老少不平等、種族不平等、權勢不平等……佛陀曾經說:“大地眾生皆有佛性。”所以,世界人類要能獲得真正的福祉,唯有平等才能達到目標。忍,不單是指忍耐,忍也是一種智慧。例如生忍是對生存條件的認識,法忍是對宇宙間諸法的了解,無生法忍是要我們對世間能有不生不滅、不增不減、永恒圓滿的世間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