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菜根譚·
此也是是非,彼也是是非;
自心無是非,不聽自然無。
淨穢不二
梁山寺有一位亡名禪師,看到當時許多信徒大啖酒肉,十分慨歎,便命大寮師父做了許多大餅,召集全寺僧徒同遊屍林。他把大家帶到城外的野塚,找到一具腐爛的屍體,便居地而坐,抓了一把腐臭的屍肉夾在大餅裏,配著酒大嚼起來,又示意大家跟著他一起吃。那些平常喝酒吃肉的人看了,有的掩麵而逃,有的嘔吐不已,亡名禪師當即警示大家說:“你們若不能淨住心地,便與此無異!”
禪師的行化不避淨穢,就是一種遠離受想行識的垂跡。佛法認為:淨的不是淨,穢的不是穢,幹淨的未必不髒,髒的有時反而潔淨;在真實的佛道裏麵沒有絕對淨穢,與一般世智俗見大不同。
拿人來說,我們把糞尿視為濁臭肮髒的穢物,可是狗子、蛆蟲卻把它當珍饈美食,孰淨孰穢,哪裏有絕對的分別?
再拿我們的手掌來看,表麵上我們的皮膚和指甲都是幹幹淨淨的,可如果用顯微鏡放大分析,那麼它上麵布滿塵垢,細菌橫行,你們聽了我這樣形容會不會覺得癢?會不會想去洗個手?
有的人外表衣冠楚楚,言談舉止顯得彬彬有禮,一派高貴氣象,可是心地卻卑鄙惡劣、髒穢無比,像上常常罵的“滿嘴子仁義道德,一肚皮殺盜淫妄”,這種外淨內穢的人究竟好不好?也有許多老百姓雖然衣著襤褸,甚至體臭身穢,但他們卻有一顆光明善良的心,這種內淨外穢的情形,又哪是一個“淨”字或一個“穢”字能輕易評斷的?
我們常常吃的菠蘿,在田裏尚未成熟的時候是酸澀割喉的,可是一等到果皮轉黃了,而果肉也充滿水分的時候,再吃起來就覺得好甜好香。這個甜是怎麼來的呢?乃是當初的酸澀經過了風的吹拂、太陽的烘焙,吸收了雨露的滋潤、大地的蘊育而成就菩提一樣的甜冽。若沒有酸澀怎麼會有沁甜?沒有煩惱怎麼會有菩提?沒有汙穢的烘托又何來潔淨?
所以,隻要祛除有無、分別、對待的心識,用平常、平等的眼光來看,這世間原是聖凡一體、空有一如的,隻要不滯凡情、不起聖解,便人人有個性中天,人人可得大自在,像雪竇禪師所說的:“聞見覺知非一一,山河不在鏡中觀;霜天月落夜將半,誰共澄潭照影寒?”
印度的阿育王信佛虔誠,遇到比丘總要頂禮,因此引起一些外道大臣的微詞,經常勸諫他說:“大王,您是一國之主宰,身份尊貴無比,為什麼看到比丘就頂禮?難道大王的頭那麼低賤嗎?”
阿育王聽了之後,就叫人殺了一頭豬,把豬頭拿到市場賣了50兩。過了幾天,阿育王又命人拿了一個死囚的人頭到市場上叫賣,還囑咐那個差人要在市場上這樣叫賣:“阿育王的頭,賣10兩銀子!”結果市場上的人都嚇得紛紛走避,無人問津。阿育王趁機責問大臣說:“你們看,一個汙穢低賤的豬頭都可以賣50兩銀子,我的頭賣10兩銀子都沒有人要,你們說我的頭尊貴無比,到底尊貴在哪裏呢?”
世法裏的淨穢經常像這樣沒有標準,是不真實、不持久的。妙善和尚吃飯時,喜歡把鐵鍋上生鏽的鐵皮混在飯裏吃,還要添加自己的鼻涕口水一拌,才吞下肚裏去。他又見不得瓜子殼、花生殼、果皮、字紙、草紙這些東西,在日常行住坐臥不管是在何時何地,他隻要一看見這些東西就立刻伸出五爪金龍,一手抓到口裏送進肚皮,咕嚕咕嚕地吃個幹淨。這種方式,一般人根本不敢領教,可妙善和尚卻習以為常。這些“淨穢不二”的故事,讀者看了會不會覺得很惡心?其實“道成於肉身,肉身亦能成道”,能了知生活裏的汙濁穢敗,才能證悟生命上的清涼明淨。在佛法裏麵,淨垢不二的境界猶如一個澄清無雲的萬裏晴空,如果執著於垢就好比烏雲蔽空,如果癡守著淨又像平地起白霧遮住了太陽。所以,我們不但要滌除淨垢相,也要摒棄淨垢見。
·佛光菜根譚·
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汙辱垢穢要茹納得;
處事不可太分明,一切賢愚好醜要包容得。
善惡一心
唐朝白居易向鳥窠禪師請示佛法大要,鳥窠禪師說:“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居易聽後大失所望:“這麼簡單兩句話就是佛法大意嗎?三歲孩子都懂!”
鳥窠禪師微微一笑,道:“三歲小兒都懂,八十老翁行不得,凡事口頭上說說容易,躬身去實踐卻很難!”
古人說:“善者昌;善者不昌,善者祖上必有餘殃,殃盡必昌。惡者惡;惡者不惡,惡者祖上必有餘德,德盡必惡。”為人一定要體認“善惡如影隨形,寸步不離”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上謹守勿失。
一般人明知多行善事會得善報,多行惡事會得惡報,可往往因為無明惑障而隻見一時不見長久,容易被眼前情況蒙蔽。看到善者窮困、惡者享福,就忿懣不平,以為天理隱晦,動搖了對因果的信心,甚至隨俗浮沉,起作無明惑業;看到人家偷盜作惡而沒有受到天理與國法的製裁,就行險僥幸也隨之作惡,一次二次之後陷溺惡境難以自拔,到最後自食惡果悔之莫及,這才知道善惡是必有必至的。佛經說:“惡業未成熟,惡者以為樂;惡業成熟時,惡者方見惡。善業未成熟,善人以為苦;善業成熟時,善人始見善。”
現在社會上偷竊、搶劫、殺人的事層出不窮,這些作惡的人,隻憑一時的意氣喜怒,一旦陷身囹圄,大好人生也完了,這時才相信“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惡之家必有餘殃;善惡之報如影隨形,三世因果循環不失”已經來不及了。如果把為惡的心思和精神都拿來做好事,相信凡事終有天青日白的時候,而不計較眼前一時的辛苦挫折,那麼終有一天善果成熟,還能自摘自嚐。
三國時劉備臨死告誡兒子:‘“莫以惡小而為之,莫以善小而不為。”佛經上說得更深刻:“莫輕小惡以為無殃,水滴雖微漸盈大器;莫輕小善以為無福,水滴雖微凡福充滿。”我們對於日常生活的言行舉止乃至起心動念,都要善加攝持,不可輕忽掉舉,以為小小過失無傷大雅可以僥幸逃過。在職場上更要注意,因為星星之火往往是燎原的禍因。
有人看到別人享受人間的榮華富貴而自己孤煢貧病,就羨慕別人命運亨通,哀歎自己遭遇坎坷。其實,世間上的一切苦樂禍福、善惡行為都是由心所造,心能造業,心也能轉業。即所謂:“心好命又好,發達榮華早;心好命不好,一生能溫飽。命好心不好,前程恐難保;心命都不好,窮苦直到老。”
武則天時有個極得寵信的酷吏周興,他經常以各種殘酷的刑罰手段治獄,上自朝廷百官,下及小民百姓,無不聞風喪膽。周興由是橫行一時,處處樹敵。後來有人挾嫌密告,說周興意圖謀反,武則天大怒,把這件案子交給另一佞寵來俊臣偵辦。
來俊臣不動聲色備下柬帖,邀約周興一起吃飯,在飯席上虛懷請教:“周大人,如果有個頑刁犯人罪不可逭,可是他不招供不認罪,您用什麼刑罰才能讓他俯首認罪呢?”
周興笑曰:“這事太容易了,我來教你——你讓人準備一個大壇子,四周起火燒炭,猛烘熱炙,再叫那個囚犯坐裏麵,如此一來,任是怎樣鐵筋石心的硬漢沒有不招供的!”
來俊臣一聽,立刻命人取來大甕,照周興吩咐的方法團炭起火,等到火大猛烈了,便推席而起,亮出武則天的手詔,說:“周興,大內有詔,聞你意圖謀反,命我問罪。現在這個大甕已經燒得很燙了,就請你進去吧!”
周興一聽,刹那間失了三魂六魄,恍然大悟平日行事殘酷,不擇手段濫用刑罰,今日報應輪到自己了,當下連連叩頭,惶恐認罪了。
正是:“善似青鬆惡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有朝一日遭霜打,隻見青鬆不見花。”善與惡的因果就像青鬆與花,我們寧可做一株經風曆霜的青鬆,也不要貪圖一時風光而開出罪惡的花朵,留下終身的憾恨!
一切法相,皆由身顯,一步蹈空,萬劫難複,正所謂:“湛湛青天不可欺,未曾動念已先知;勸君莫做虧心事,古往今來放過誰?”
·佛光菜根譚·
人情比金錢重要,道義比人情更高;
名譽比生命重要,良心比名譽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