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仁慈的心念。有仁慈心腸的人,別人會喜歡接近他,他的仁慈行為會讓人永銘於心。古代高僧大德的仁慈,如智嚴躬處癘坊、高庵看病如己,乃至像智舜割耳救稚、僧群護鴨絕飲,他們悲憫眾生疾苦的精神,不但為時人所崇仰尊敬,也為後人立下仁慈愛物的楷模。
三、虔誠的態度。《禮記·大學》說:“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絜矩之道也。”對人虔敬,可以鄰裏和睦,興家旺國。宗教信仰上對真理的追求也須真心虔誠,方可體悟佛性真如。
四、純淨的信仰。小孩需要依靠父母,生命才得安全;老人需要依靠拐杖,走路才能安穩;黑夜中需要依靠明燈,行人才能看清方向。信仰如同我們的依靠,純淨的信仰能做人生的導航。生活有了信仰,就有勇氣麵對困難與壓力;家庭有共同信仰,精神理念相同,自然能和諧。孔子曾雲“仁者不憂”,如果能對人生的窮通得失、成敗有無能夠不憂不拒,何愁人生不會自在快樂呢?當然,快樂要經過勤勞努力才能獲得,沒有犧牲奉獻的精神與實踐,無法體會真正的快樂。
最後提供給大家幾點修煉的方法:
第一,不斷的教育。一個人能不斷地求進步,不斷地教育自己,就是一種幸福快樂。《禮記》雲:“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現在社會提倡終身學習,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是人生重要的課題。平時我們可以從生活教育、人格教育以及知識、科技等教育,來提升自我,啟發思想。
第二,願望的實現。有理想,還必須去實踐,兩者相輔相成,才能有豐碩的收獲。隻要有願心,世界無遠近;隻要肯發心,人間無苦樂。一個人如果能不斷地發願,不斷地發心,進而實踐自己的願望,也是一種快樂。
第三,共事的和諧。與人相處共事,能和諧無爭,互相尊重,互相包容,這是最美滿、最快樂的事。團體的每個分子都很重要,不要妄自菲薄,也不可看輕他人。與人相處,若能抱持你對我錯、你大我小的“老二理念”,必能和諧共事,發揮出最大的力量與效率。
第四,真理的徹悟。人生在世,能明白真理是非常幸福快樂的。我們信奉佛教,主要即是享受真理的快樂。世俗的娛樂短暫易逝,法樂裏的歡喜卻深廣無限。世學有漏,佛法無邊;知識變易,真理常新。釋迦牟尼佛未成道時,貴為一國的太子,享受無比的歡樂,得到萬民的景仰;但是他不以皇宮的生活為滿足,不甘願做個庸碌的凡夫,於是舍棄一切的榮華富貴、親族情愛,走上追求真理的道路,最後不僅自己徹悟,也為眾生開創正覺幸福的人生。
·佛光菜根譚·
知足常樂是“天堂”,慈悲喜舍是“道場”,
服務助人是“福田”,歡喜融合是“樂園”。
如何不自卑
鄭豐喜先生從小患小兒麻痹症無法行走,以手代足爬行多年,遭受許多同學無知的欺負,忍耐社會上人們怪異奚落的眼光,但他不自卑,不放棄,以堅強的意誌完成高等教育,組織美滿的家庭,並且把他一生坎坷的遭遇著作成《汪洋中的一條船》一書,給殘障的人莫大的鼓舞與激助,引起社會上的人士去關懷殘障者的幸福。
人常說自己不自信、很自卑,那麼如何才能不自卑、不頹喪?首先我們要在精神上建立以下幾點觀念:
一、要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快樂的人。
我們之所以感到痛苦,乃在於執著想不開,如果我們對人或事能夠提得起放得下,灑脫不執著,何處不能安身?
佛陀未出家前有位兄弟名叫跋提,受到佛陀的感化,拋棄了世俗的榮華富貴,出家修行。有一天,跋提在深山的岩洞中修習禪定,突然發出歡喜讚歎聲說:“好快樂啊!好快樂啊!”
旁邊同參的人好奇地問他:“你說快樂,究竟快樂些什麼呀?”
“過去我貴為王子之尊,嬌生慣養在王宮中,每天吃的是珍饈美味,但是沒有今天托缽來的一碗粗食香甜,穿的是綾羅綢緞,但是比不上一件袈裟的尊貴。過去雖然有成群的護衛,朝夕以刀槍守衛著我,但是我仍然懼怕怨賊歹徒來行刺傷害。現在我獨自一人,在空寂的林野中禪坐,沒有人保護我,而我心中一點也不覺得恐慌和憂慮,感到無比的快樂與輕安!”
真正的快樂是內發的。這種發諸內心,取之不竭、用之不盡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
二、要認為自己是最健全的人。
有的人身體健康無病,四肢健全發達,但是精神上充滿了苦惱。我們如果冷靜反省一下,會發現自己是多麼的幸福!父母生養我們,有兩眼可以看繽紛絢麗的世界,雙腿可以到處行走,兩手可以做事自如,還有什麼感到不足呢?世界上有些不幸的人,終年躺臥在床榻,全身癱瘓,要使出九牛二虎的力氣才能將頭稍微從右邊側轉到左邊。有的人沒有了雙手,仍然勤奮向上,以口銜筆,寫出蒼勁有力的書法。有的人兩眼失明,為讀書,比我們常人要多花費數倍以上的時間,請人念誦,自己再點成盲字。如果我們和這些人比較起來,實在沒有資格再自我煩惱、自暴自棄。有人說,健康就是財富。我們往往擁有了寶貴的財富,而不知珍惜,以這份財富再創造更多的財富,為人類的性靈增添一些光輝,實在是令人惋惜的憾事!
日本有一位大石順教比丘尼,在一次災難之中犧牲了雙手,但是她以堅定的信心、不挫撓的意誌力,用自己的脖子工整地寫了一部《心經》,日本人把它稱為“無手的心經”,視為國寶。如此感人的事例啟示我們:肉體上的不健全並不表示人生已經絕望,隻要有堅忍的毅力,仍然可以衝破難關,活得很有尊嚴。
三、要認為自己是最富有的人。
我們往往擁有無限的至寶,卻不自知,反而貪心不足,羨慕別人的良田美眷。我們的居處,雖然沒有冷暖氣的設備,但是熱情的太陽曝曬著我,清涼的和風吹拂著我,天上的明月、地下的繁花任我欣賞,峻峭的崖壁、幽靜的溪穀隨我遨遊,這山河大地的一切莫不屬我所有,我擁有了整個宇宙虛空,一片雲彩、一粒砂塵都蘊藏我全生命的喜悅,世間上還有什麼比擁抱全宇宙更富有的事呢?
有的人看到別人有幾百萬,就欣羨不已,其實對物質過度的貪求,心靈的束縛則更大。一個人決心奉獻給真理,首先應培養無欲則剛的氣度,不要被外在的欲望所誘惑。
春秋時齊國隱士黔盧窮得去世時布不足以蔽其身,但是他生前高風亮節,堅決不仕。唐朝大梅法常禪師,以荷葉為衣、杉花為食,自得其樂。近代的弘一大師,脫盡塵俗,歸投佛教,一生以弘揚律宗為業,一條毛巾使用十數年,破爛不堪,仍然愛惜有加。古德先聖之所以有這種淡泊清高、陶然自得的胸襟,最主要的是他們能把握住內心無限的寶藏,並充分地將它發揮出來。
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一座千金難換的無盡寶藏,這是盜賊不能搶、貪官不能取的,如果能將自己這座寶藏的能源完全開發出來,我們將是宇宙中最富有的人。
四、要認為自己是世界上第一的人。
所謂認為自己是世界上第一的人,也就是要建立知足感恩、敝帚自珍的人生觀。
有人也許會懷疑地問:我既沒有金錢,也沒有名位,樣樣不如人,怎麼稱得上是世界第一的人呢?其實隻要稍微轉念一想,我們將會發現自己擁有太多世界第一的頭銜。做子女的,要抱持我的父母是天下第一慈祥的人,父母是全世界最愛我的人;做父母的,要認為我的孩子是乖巧可愛的。父母慈愛子女,子女敬愛父母,父慈子孝,家庭自然幸福!做丈夫的要認為自己的太太是世界上最賢惠美麗的女人,對家庭負起責任,要讓太太過著幸福的生活;做太太的要認為自己的丈夫是世界上最勤勞盡責的男人,把家庭調理得當,使丈夫沒有後顧之憂,全心全力發展事業。夫妻之間能夠彼此尊重體諒,自然能享受快樂的婚姻生活。做上司的要認為自己的部下是天下最優秀的人才,極力給予體恤愛護,自然能獲得下屬的尊敬;做下屬的要認為自己的上司是世界上最賢明的長者,誠心接受指導。上謙下恭,自然能把事務辦好。
人人如果都能抱著這種“我是全世界第一的人”的心理,以寬容的眼光來看世間,將會發現這世界是多麼的美麗!能夠以“我是全世界第一幸福”的心態來看世界的人,縱然遭到殘酷的迫害,仍然能夠泰然處之,因為這是為了降大任於斯人所給予的磨煉。因此,如果我們能夠培養“我是全世界第一快樂、第一健全、第一富有”的人生觀,不自卑,不懊喪,幸福就不遠了!
·佛光菜根譚·
世間上沒有小人物,隻要發大心,就是大人物;
世間上沒有大問題,隻要虛其心,就沒大不了。
如何排除煩惱
有個小女孩趴在窗台上,看窗外的人正埋葬她心愛的小狗,不禁淚流滿麵。老人見狀,引她到另一個窗口,讓她欣賞玫瑰花園。果然,小女孩的心情頓時明朗。老人托起女孩的下巴說:“孩子,你開錯了窗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