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地區金礦的發現,據說純屬偶然。傳說有兩個工匠駕著一輛木輪馬車趕路,車輪出了故障,於是搬來一塊石頭墊車。車修完了,石頭上的泥土剝落了,顯露出黃澄澄的金子。後來把這塊純金送到了英國,英國就把這塊純金熔化製成了英國女王的王冠。另一個傳說,一個農夫在自家的院子裏挖地,竟然挖出了一塊含金子的石塊。在索福林金礦博物館,就保藏有這兩塊黃金的複製品和英王皇冠的複製品以及這兩個傳說的介紹文字。

到達索福林金山後,我們去到一條小街。這條小街很特別:沙石泥土路,小街的兩邊都是一兩層的店麵,古老但並不破舊,有小郵局、小銀行、小雜貨鋪、小印刷所、小飯店、小馬掌店、小服裝店、小藥店、小馬車店……

總之,生活所需的店鋪都有。這些房屋店麵都是兩百多年以前原有的,是為適應當時采礦工人需求而建的。小馬車站,有一輛四匹馬拉的英式四輪馬車,車夫穿著禮服,帶著禮帽,給人一種很紳士,很古老,很典雅的感受。

我們坐馬車圍小街轉一圈,花了八分鍾,四澳元。遊覽完這條古老的小商業街及有關店鋪,我們來到這條街的盡頭,這兒是一座不很高的山,山上有一間十幾米高的廠房,廠房內裝有兩台當年用的古老的罐式蒸汽發動機,帶動房子外麵的兩根很長的方木做的傳動臂,第二根傳動臂又帶動一個密封閥門,我們參觀時,它居然還在工作。乍看上去,這個龐然大物不知是幹什麼用的,原來這是一架最古老的水泵,據介紹,這個古老而又笨重的水泵每天能抽出礦井裏兩百加侖的水。

從小山順台階走到山下,就來到了礦井的洞口。洞口並不大,有兩扇木板做的柵門。

這是連接地下豎井的通道,我們跟隨著向導一進入洞內,就感受到涼嗖嗖的。等到眼睛適應了洞內的黑暗之後,發現洞的兩壁都是用方木支撐著,洞頂也是用木板支撐著,洞壁上相隔不遠就有一盞昏暗的小燈。

這個橫向通道彎彎曲曲很長,隔一段距離又成丁字形伸展出一個橫向工作層麵的通道,一共有十一個這樣的橫向工作層麵通道,每一個橫向工作層麵都開鑿有一個直通地下三百三十多米的豎井。

每個豎井又由三個並排的豎井組成:左邊豎井的是排水用的;中間的豎井有由地麵上蒸汽機帶動的一個礦工上下班用的吊罐,吊罐笨重而窄小,一次隻能載六至七名礦工上下礦井。

右邊的豎井,從井口到井低固定了一個長長的梯子,是防備吊罐出了故障時上下礦井用的。每一個橫向工作層麵都設有一個六至七平方米的休息室,室內放有兩個長條凳子,午飯時礦工們就在這間小屋裏吃飯休息二十分鍾。

這裏的照明使用蠟燭。據介紹,當時沒有電,用蠟燭有四個作用:照明、計時、測氧和煮熱水。在蠟燭的上麵吊一個小鐵罐兒,時間一長水罐兒裏的水就熱了,可以喝了。在礦井裏現代人們還開鑿了一處洞壁作電影屏幕,我們看了十分鍾的電影,講的是一對華人兄弟來澳淘金的悲慘遭遇。

從礦井出來,我們去參觀一個中國村。這個中國村,是當時華人在這淘金時居住的所謂村莊。

在一小片坑窪不平的小山丘上,有一條彎彎曲曲的泥土小路,小路的左麵,有一間用木板搭蓋的小屋,小屋內有一個櫃台,貨架子上放有瓶瓶罐罐,這就是藥店;緊靠藥店同樣是用木板搭建的小屋,裏麵有一張木桌子,這是代寫處,據說是因為當時的華工們都不識字,沒法寫信,所以就需要有人幫他們代寫書信。

小路右邊是一間小雜貨鋪。唯一像點樣兒的是一間關帝小廟。其餘的建築就都是當時華工們居住的所謂房屋:大多是用木板搭建的呈三角形的窩棚,每個屋裏並排放有三張床,每張床寬隻有六十公分。床前有一張小木桌子。據說,就是這樣的屋子,床上睡三個人,床下睡三個人,床上床下按時倒換。礦工上班是三班倒,這樣算來,在這樣的一間小屋裏,要睡十八個人。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