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第七章 快樂與禪修(下)(2 / 3)

我們要經常問自己三個問題:我是誰?我在哪裏?我往哪裏去?

當一個人不了解自己、不知道自己有什麼能力、處於什麼樣狀態的時候,就很難把握現在處在什麼位置,就不知道自己的未來該往哪個方向去。企業也是一樣的,不了解你的企業,就不知道企業所處的位置。不知道現在的位置,你就不知道如何規劃未來的願景。

而你想知道自己的位置,知道自己企業的位置,你就必須站得更高,你必須看得更遠。

不管你擁有多少財富,每天也隻能睡一個床,不管你擁有多少的產業,每天也隻能吃三餐飯。也有人即便隻有一碗稀飯,一碟鹹菜,也會就覺得這是世界上最美味的。一個人在這個世間能消費多少東西?這個理念明白之後,你就知道如何去定位自己的人生。

其實人都是被社會的價值觀推動著走。打一個比方,這個世間就像一個大缸,有人拿著一根棍子不斷往一個方向攪動,所有的水也都跟著向一個方向轉動。如果哪一天我們從流俗的價值觀當中跳出來,看看自己在什麼位置,看看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你就能了解自己,找到自己人生真正的智慧。

水沒有幹涸,隻是變成了雲

接下來是我們今天要講的第二個內容,就是如何在動中修禪。動中修禪就是讓我們在行住坐臥、飲食起居、言談舉止,時時處處都把握禪定的狀態。就像我們現在坐在這裏聽課,等一下回去睡覺,吃飯,禪定的清明和覺察力,都不會丟失。

我經常講,來寺院不是為了燒香,或者念念經、拜拜佛,而是應該真正從自己的身心中體現出修行人的境界。修行的境界就是把自己不圓滿的狀態,不斷修成圓滿。

活在這個世界上很不容易,能作為一個智者更不容易。在生活的行住坐臥當中,欣賞到身邊的野花,欣賞到自己活著的價值,每時每刻都能喜樂的接受萬事萬物存在的美,那才是生命的真正意義。

佛教有個很重要的觀念,“慈悲”。很多人經常會把“慈悲”跟平常所說的“愛”聯係在一起。當你仔細去品位這兩個詞的細微內涵的時候,會發現慈悲跟愛是不一樣的。慈悲是一種很柔美的境界,是一種接納和沒有抗拒的心理活動。愛就不是那麼回事,很多時候,愛是自私的,隱含著占有的欲望。

所以我們要用慈悲的精神去修煉自己。“慈”是給予快樂,“悲”是拔除痛苦,如果我們處在慈悲的狀態裏麵,就能把我們僵硬的心修變得柔軟,就像水一樣。我們把水裝在瓶子裏就像瓶子,裝在杯子裏就像杯子,放在壇子裏,它就像壇子,如果我們的身心就像水一樣的時候,它就具有慈悲真正的內涵。

水冷凍了就變成冰,燒開了就變成蒸汽,在天空中碰到冷空氣就變成雨,再冷就變成雪花。在各種環境裏麵,水可以任意改變自己的形態來適應。

觀音菩薩是什麼境界?尋聲救苦,哪裏有苦難他就會在哪裏出現。所以中國人隻要講到觀音菩薩,連三歲的小孩都認識。那是因為觀音菩薩救苦救難的精神,在我們內心深處烙下很深的烙印。

修行就要把自己修成觀音菩薩的境界。你是一個農民,我會用農民的身份跟你交談;你是一個老板,我就會用老板的身份跟你交談;你是一個官員,我就用官員的身份跟你交談。

不管人家碰到什麼困難,你都能在他身邊出現,都能站在他的角度為他去考慮,自然而然的,你就能得到他的擁護,得到他的理解。觀音菩薩之所以得到大家的喜歡,就是因為他隨順眾生,理解眾生的慈悲之心。

慈悲就是不和任何東西抗爭,隻接受當下。能接受就能包容,能包容就會喜樂。

晚上睡不著覺,內心充滿憎恨,生活當中找不到快樂,種種狀態產生於哪裏?就是產生於我們仇恨的心,抗拒的心,自私的心。當我們產生對抗,它就成為一個枷鎖綁住我們的身心。如果打開枷鎖,一切矛盾就會化成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