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到底要怎麼追趕大家族?(1 / 2)

為什麼不搞華夏自己特色的兵種?

戰戈兵就是華夏最為特色的兵種之一。

曆史上出名的兵種還有許多,隻不過使用特殊兵器的真不多,一般都是多兵種配合,強的是一整支軍隊,不是單個兵種。

呂武回憶了一下,比較有特色的單純步兵大概就是大戟士和大劍士。

大戟士的唯一一次閃光是在東漢末年,也就是袁紹和公孫瓚交鋒的“界橋之戰”。

比較關鍵的是,袁紹的大戟士身穿重甲,並且不是隻有手持大戟,其實還背負了大型單兵用的弩。

一次閃光之後,大戟士就絕唱了。

另外,要起使用大戟,其實還是戰國時代的楚國最早用,隻是沒有著名戰例。

大劍士的代表是戰國時代的秦國鐵鷹銳士。

他們就是一群身穿重甲和使用巨型闊劍的士兵,戰法是排列成整齊的列隊,緩緩向前推進,遇到敵人一次又一次地劈出重劍。

要有個更直觀印象的話,鐵鷹銳士跟唐代陌刀兵的戰法相似。

不同之處在於鐵鷹銳士能夠發起集團衝鋒,單兵作戰能力並不弱。

陌刀兵則是對陣型的依賴度更高,不成陣型為前提,陌刀陣的威力也將急速下降。

呂武還知道其它的一些強軍。

以步兵為主的話,陷陣營、北府兵、背嵬軍、戚家軍都據有代表性。

還是那個問題,強的是一整個軍團,不是單一一個兵種。

簡單的,是以多兵種配合,使用到的武器種類繁多。

騎兵方麵的強軍更多,有品牌效應的是玄甲軍,但要區分他們之間的強弱,不好進行排名。

呂武當然想要發展騎兵!

當前還是戰車橫行的年代,等待被淘汰已經是西漢的漢武帝劉徹之後了。

呂武不是搞不了馬鞍和馬鐙、馬蹄鐵。

這些玩意其實沒什麼技術含量,哪怕不使用金屬材料,單純適用皮革和木頭也能製造出來。

他麵臨的難題是缺少合適的戰馬。

一樣都是馬,種類卻有點多。

現在的馬,中原的馬匹既又矮。

平均馬背高度一米一到一米三的馬匹,不是製約成為騎兵用戰馬的原因。

是中原馬不但身高過矮,普遍沒爆發力又不具備太好的耐力。

這樣的馬匹,怎麼來組建騎兵啊!

蒙古馬雖矮,但是它至少還有耐力方麵的優勢,養起來也不用太精細。

事實上,沒有引進更優質的戰馬之前,華夏真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騎兵。

胡人那邊也僅是用馬匹來代步,開戰時會下馬步戰,並不是進行騎兵集群衝鋒的作戰方式。

在尋找到合適的馬種之前,搞騎兵集群衝鋒作戰,壓根就是一種瞎胡鬧。

單純用馬來作為代步則會非常合適。

呂武記得自己在什麼節目,還是哪個論壇看過一些觀念。

一兩千年中胡人與諸夏的交鋒,極少發生騎兵衝陣的戰事例子。

更多時候,騎兵的優勢在於短途機動性,並不是衝鋒突破能力。

騎兵與步兵的交戰,優勢體現在想打就打,不想打則是能跑的靈活機動上麵。

呂武親自上過戰場了。

即便是戰車衝擊密集步兵方陣,撞進去一段距離也會被逼停,何況是騎兵。

並且時間再往後移,不到迫不得已真沒多少騎兵衝擊步兵密集方陣的戰例。

重點就是,騎兵的優勢在於短途機動性。

認為騎兵就是該被用來衝擊密集步兵方陣,隻會是外行人。

懂行的還知道一點。

越是質量優秀的戰馬,照顧起來就越麻煩,導致騎兵在長途跋涉方麵的速度,並沒有比單純的步兵快。

要是真的想要組建騎兵軍團,呂武要麼開始挑選優質的戰馬進行培育,要麼就是派出隊伍長途跋涉前往極西尋求馬種。

無論是哪一種,組建騎兵軍團對老呂家來都不是短期內可行。

所以了,呂武很符合實際地將目光盯在步兵的改革上麵。

接下來,又有新的武器上場。

箱子被抬了過來,掀開後幾部弩進入他們的視野。

拿出來的弩,它看上去結構並不複雜。

一個跟弓沒有什麼區別的弩弓成為彎曲形狀,它連接著弩臂,弩臂之上有放置弩箭的凹槽,裏麵還有弩機的零件。

這部弩的弩機同樣沒什麼複雜的地方,由青銅製作而成,隻有兩個銷軸、鉤心和懸刀,並沒有瞄準用的望山。

白了,就是一個“咬”住弓弦,還能提供回力以及張力的裝置。

因為絞盤沒有形成型化的關係,弩自然不存在這種部件。

它的弩弓韌性非常高,使用手臂力量難以完成張弓的步驟,隻能用腳來進行。

所以,它其實就是一部蹶張弩。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