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漫漫修行路

路漫漫其修遠兮

——論修行三大阿僧祇劫

佛教講一個人從發心一直到成佛,中間要經過所謂“三大阿僧祇劫”。 梵文“阿僧祇”就是無數,原意指數目的大;“劫”是時間名,梵語作kalpa,譯作長時,意謂長遠的時間。“劫”原有大中小之分,此處指大劫。三阿僧祇劫,以一阿僧祇劫為一期,分成三期。

第一大阿僧祇劫,就像波浪一樣起伏不定,今天碰到逆境就生起菩提心,想要解脫,明天碰到順境就忘記了誓言。得了一場大病或者家人去世,突然間發現生死無常,就想著明天好好修行,趕緊了脫生死。過了兩天身體好了或者創傷平複,看到一切都很順遂,又把原來的那個願心忘掉了。所以說第一大阿僧祇劫是起伏變化和遊離不定的過程。

這一階段修行的門檻叫做“破執”,亦即破除我執。其中有一個過程叫做“四加行位”,就是暖加行、頂加行、忍加行、世第一加行。好比一壺水要燒開,剛開始你要加熱,燒到快沸騰的最後關頭,這個時候是決定水能否燒開的最關鍵的時刻,如果決定不退,就度過了忍加行;最後才能爆發出來,就達到世第一加行。這個門檻一旦跨過,精進與所得才不會退轉。

這個過程與我們行事非常相似:一件事情從計劃開始到付諸行動,到慢慢做成,再到我們想要的那種理想的狀態,中間要經曆種種痛苦、艱難、折磨、不順遂,將要成功之時還往往容易放棄,衝不破忍加行,結果可能是“行百裏者半九十”。

修行是艱難的,修到證入初果,或者說見道的那個過程,就要經過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四大加行。突破這四位以後,你以後的修行就能不斷地增長,而不會向後退卻。在此之後,還要經曆兩大阿僧祇劫,最後才能修成正果。

空不礙色

——破舊立新的思想

剛才講過,要成就這四大加行位首先就要破除我執。人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不管做什麼很快就會回到原點。為了自己而做的,一旦自己得到了,就會停止,那麼所收獲的也隻是一點蠅頭微利、蝸角虛名而已。比如今天加班就想著加班費是多少,明天做一個項目就想著會不會提升自己的薪水和職位,做每一件事情總想著會得到什麼利益。如果任何事情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來考慮,就沒辦法以更大的格局和長遠的視角來定位自己。

佛學的智慧為什麼是人世間最究竟的智慧?因為它要把一切我們所執念的東西都打破。如果你執著於我,我要打破;執著名,名要打破;如果執著情,情要打破;貪婪、欲望、傲慢等等全部都要打破。我們說“破舊立新”,這正是因為不破則不立。正如這個房子已經裝修成這樣,你還想在這個空間裏麵做成你想要的就很困難;但如果你在心中能夠把房子全部拆平,想象成空,想象成無,就能重新設計、想象和定位自己所要的。

在佛教裏麵這就叫“破立”,——亦即破除原先固有的框架,然後重新去設立和定位出一個嶄新的觀念。

《經濟學原理》這本書講到人都是以自私為出發點,這也是對西方與荀子人性本惡思想的一種延伸。從基督教的思想來看,人帶著原罪來到這個世界的,人性本惡,所以要設置很多規矩來限製它。那佛教的思想是怎麼理解的呢?佛教講人性受阿賴耶識支配的,因而應當是善惡參半的,即包含了善、惡與無記三種屬性。

前幾天有碰到一個幼兒教育家,他說教育孩子時,不能用家長所固有的設想去看待他,而應該按照孩子的特性來引導他。有的人通過自身的學習、努力最終可以成為教授,但是有一些人無論怎樣努力都沒辦法成為一個幼兒園的教師,這很大程度上是存在天賦因素的。有的人天生就沒有這樣的潛能,便做不到這一點。但是對那些不能成為教授的孩子,為什麼不按照他的興趣,讓他成為一個優秀的商人或者政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