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要想求得內心的安寧,那麼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學會時刻觀照自己。觀,即是看,肉眼是有欠缺的,要用心來看;照,即是心如明鏡,照見自己的言行和思想,照見自己見不到的潛意識,照見靈魂的幽暗處。正如《心經》開示我們的一樣,要“照見五蘊皆空”。

從古至今,佛教大賢都要求弟子們時刻觀照自己的言行和思想。覺察自己對於名望的渴求,覺察自己對於金錢的貪婪,覺察自己對於逆境的抗拒,覺察自己比別人殊勝一籌時的傲慢之心,覺察自己不能夠明確而全麵地認識事物的原因。當我們不能察覺自己時,我們就變成物的奴隸,變成名的奴隸,變成利的奴隸,變成感情的奴隸。你將永遠活在別人的控製當中,別人說你不好,你便暴跳如雷;別人讚美一言,你便沾沾自喜。無法觀照自己內心的人是不安的,被動的,往往也是不順遂的。

修行是什麼?修行就是觀照。內心不平,就要照見自己的不平,承認自己的不平,然後用智慧的心去開釋這種不平。我的一個年輕的朋友在世博會做誌願者,每天早出晚歸,抱怨非常辛苦。我對他說,此時正是你破繭成蝶的時刻,現在越痛苦,成長就會越快。正如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那樣,世間沒有任何一種困難不曾眷顧於他,而他正是以種種苦難為素材,寫成了多部驚世之作。如果你的生活就像一潭死水,那麼可想而知,你的成長就會非常緩慢,很難有大的飛躍。

佛教教我們在生活中,尤其是在逆境中如何去觀照自己的心。這個人說我不好,那個人說我能力不夠;別人分明不如我,職位卻比我高,凡此種種,都會造成內心的困擾。但是你有沒有想過,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都有許多麵,也許隻是他優秀的那一麵不為你所知而已啊。但是人就隻會從自身優越的角度去對比,以自己的優勢去對比別人的劣勢。要放下你心中自以為最優秀的那個我,開眼去看看這個世界,你會收獲許多,也才能夠經曆“三劫”,獲得修行的正果。

大家上過很多課,學過很多知識,但為什麼性格依舊一點都沒有改變,接人待物、為人處事為什麼總是回到原點,沒有提升呢?就是缺乏實踐。中國傳統哲學裏提到要“知行結合”,知道就一定要做到。

佛教修行的關鍵處就是覺察與實踐。餓了即食,困了即睡,覺察自己合理的需求,以行動來滿足它,這就是學佛。行動應當是有目的的,目標清晰的人,不會被旁生的枝蔓所左右,不被外物所影響,也就容易快樂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