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軍老兵一般可以采用站立的姿勢,往往可以把手榴彈投擲到50米甚至更遠,這個距離是世界上其他手榴彈無法達到的。
而且由於長柄的關係,M24可以投擲的極為準確。實戰中,德軍士兵往往把手榴彈準確的擲入敵軍控製的工事內,房屋窗戶,狹窄的散兵坑內。
而且還有個更重要的問題,這種手榴彈仿製起來較為簡單,成本更低一些。
旅長停住腳步,扭頭看向他問道:“這與你改進設計靈感有什麼關係?”
“關係大了。”袁晨銘頓了頓,解釋道:“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德國人生產製造的武器,適合他們德國人,不一定適合咱們本國。”
“德國人由於常年肉蛋白較多,普遍身強體壯,肌肉發達,較我們略勝一籌。比如說他們設計的毛瑟步槍,精準度和威力都不錯,可後坐力也不小。”
“對於德國人來說,這是較輕易就能克服的。可對於咱們這裏身材瘦弱的戰士們,克服起來就很困難了。”
“手榴彈也是同樣的道理,他們為了增強威力,設計的較為笨重。可實際上放在我們這裏的戰場上,就不得不做出一些因地製宜的改變。”
說到這兒,袁晨銘不由得想起了他曾聽過的一件有趣的事兒。
說蘇聯做什麼東西都做得傻大黑粗,他喵的一個反步兵地雷放兩斤炸藥。不客氣的說,那麼多炸藥,做十顆地雷都夠了。
放兩斤炸藥,那跟敵人是有多大仇啊!
那敵人要是踩上去,肯定沒有完整的屍體,估計想要埋葬他,他的戰友得拿塊兒布,在地上一點一點撿了。
而八路軍後來打地雷戰,做的一些反步兵地雷就有意思了。
炸藥當量很小,踩上去炸飛半個腳掌,絕不致命。
可這樣的效果卻比炸死一個敵人強多了,因為炸傷一個敵人,敵人又得留下一個人救護。如果想把其帶到後方醫院救治,就得兩個人抬擔架。
一顆地雷換掉敵人三個有生力量,絕對是最合算的買賣。
“這些,等走之前寫個建議書,留給八路軍自己琢磨改進。”袁晨銘這樣的想到。
旅長還沒跟政委打過照麵,還不知道袁晨銘打定心思要走,更不知道他此刻心裏想著什麼。
反倒是聽了他的這一番話,旅長頗受啟發,覺得還真是這麼個道理。
不能迷信,覺得軍事強國造出來的武器,就是好。要因地適宜,選擇適合自己的。
毛瑟步槍好不好,好。但是戰士們普遍不願意用,後坐力太強,打準太難。
改進仿製的中正式步槍,和繳獲的三八大蓋兒,都受到戰士們的一致歡迎。
為什麼,因為這些東西用起來合適。
還有,大口徑的重炮好不好,一發炮彈打半個操場,可以讓數十上百的敵人灰飛煙滅。
但是對於八路軍來說,這種重炮還真不如來幾門九二式步兵炮更實惠。
此時,中國的道路是非常差勁的,重炮需要汽車拖拽,運動起來很困難。
就是日本人拿著這些重炮,也沒辦法在華北戰場上發揮。
八路軍太滑了,他們打不著人。
相反,兩個人就可以推著跑的九二式步兵炮,非常輕便。用來攻堅,殺傷敵人也不錯。
隻可惜,八路軍繳獲的九二式步兵炮數量很少,炮彈更少。隻能節省的過日子。
不然,日本人修的那些洋不洋,土不土的炮樓,早他娘的全被轟掉了。
還能讓他們修在眼皮子底下?
不以為袁晨銘有辦法,旅長沒提這事兒,他囑咐袁晨銘把旅裏麵,建立手榴彈工廠的事情做好了,等第一批手榴彈做出來,他要親自看看效果。
另外,等這事兒做好了,就安排袁晨銘做這個兵工廠副廠長兼研究員,專門負責軍工武器的研究。
袁晨銘瞪圓了眼睛,吱吱嗚嗚的,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什麼了。
58721/5741372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