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橘生淮南為枳,且需要改良其種(2 / 3)

旅長在黃埔軍校念過,那可是軍事將官的搖籃,比他以前讀的那不知名大學強多了。

袁晨銘這個大秀才,能在李雲龍這個大老粗麵前裝一裝,要還在旅長麵前擺,那純粹是嫌自己丟人丟的不夠快。

旅長笑嗬嗬的說:“秀才怎麼了,有什麼當不起的。說讀書人都是秀才沒有問題,我也算是個秀才了。”

“哈,那旅長您可算是武秀才,哪有文秀才帶兵打仗,讓敵人如此讚譽的。”袁晨銘說。

文秀才,武秀才,邢誌國覺得這個區分還挺有意思。那武舉人就是打槍打得準,打炮打的準,或者跟鬼子拚刺刀殺敵厲害的了。

不管怎麼說,隻會舞文弄墨的那就是文秀才,投筆從戎指揮軍略戰爭的,那就是武秀才了。

眼看著旅長和新認識的這個朋友聊的挺起勁,邢誌國識趣兒的說:“旅長,那我們就先去忙了,你們慢慢聊。”

“對,旅長那我們先走了。”邊小衛也說。

“好,那你們去忙。”旅長打發走他們二人,扭頭跟袁晨銘說:“跟我走走,我想聽你講講手榴彈是怎麼造的,都有哪些特點。”

“是,旅長。”袁晨銘很自然的把自己代入成了下屬,跟李雲龍見旅長是一個樣。

旅長卻擺了擺手說:“噯,在我這兒不必那麼客氣,你就把我當朋友,咱們聊一聊。“

旅長的和藹讓他的確少了不必要的緊張,兩個人沿著村中小路邊走邊說。

之前說過的,八路軍的手榴彈分兩種。一種是軍區兵工廠造的,有一些搜集來的兵工人才,用相對還算湊合的工具,製造了一些效果還算可以的手榴彈。

另一種,就是邊區根據地老百姓,模仿加想象,用粗糙的工具,造出來的土造手榴彈。

在產量上,前者旅長很清楚,太行山脈的兵工廠月產手榴彈五千枚,聽起來是挺多,可想想有多少部隊都需要。

八路軍現在也有三十多萬人,六萬枚手榴彈,還不夠人手一個的。

八路軍各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主要的手榴彈供給,一是靠繳獲,二就是靠邊區老百姓製造。

而就是那種質量參差不齊,甚至一炸兩半的手榴彈,一顆的成本也將近五毛錢。

五分錢就能吃一碗涼粉,五毛錢也不是個小數目,相當於幾斤小米。

有不少八路軍戰士,平常把這手榴彈寶貝的不行,每次準備扔出去的時候,都在心裏算著,這是幾斤小米兒扔出去了。

袁晨銘搞出來個手榴彈,是剽竊了抗戰後期八路軍兵工廠改進的方案。

主要是有這麼幾個特點:預製破片,使得爆炸殺傷效果更好。

戰鬥部做的更薄一些,火藥的裝藥量略為減少,原本能造兩顆的材料,現在能造三顆,成本減少。

手榴彈重量輕了一些,投擲的距離就更遠了。

“好啊,這是大好事兒,把新的手榴彈製造工藝推廣開來,你的功勞能頂的上一個團。”旅長聽完不由得撫掌大笑。

六萬顆手榴彈變成九萬顆,三萬顆手榴彈怎麼著也能頂一個團。如果推廣開來,效果何止是一個團。

袁晨銘對此也有一些估算,可他並不會因此驕傲。

自己有幾斤幾兩他是有認知的,且不說這種技術過幾年八路軍自己也能弄出來。

就算這種技術是獨一無二的,如果得不到推廣,那跟廢物又有何意?

技術和實現是兩碼事。

旅長一直注意他的神色,見他沒有被誇的飄飄然,心中高看他一眼。

而對於手榴彈的改進想法,旅長蠻好奇的問,“你怎麼就想到了這些呢?是什麼給了你靈感。”

“旅長,我們的木柄手榴彈,是仿製的德國M24手榴彈,這您是知道的吧?”

“這我知道,德國的東西是不賴,手榴彈步槍,輕重機槍,咱們國家的兵工廠都沒少仿製。”旅長說著,也想起了曾經兵工廠有個工程師,跟他說過的德國M24手榴彈的介紹。

M24采用木柄設計,由於杠杆原理,受過基本訓練的士兵可以將其投擲的又遠又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