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身之策(3 / 3)

現在自己手下張任、高順、徐榮、嚴顏、閻圃五人必須暫時留在漢中、武都,如在青州立足,隻靠龐德、成廉二人卻是不行的。若能得到趙雲、太史慈,二人將來定會是自己的得力助手。既然想到就要去做,一旦錯失良機,被其他人捷足先登,就像華雄一樣,不但失去如此英傑實在可惜,還有可能將來成為自己的心腹大患。

當下楊奉便拿著嚴氏的書信去見何進。一見到何進,楊奉還沒開口,眼淚便“撲打撲打”直向下掉,心裏更是有了上次的想法,三國中自己最討厭的就是劉備,原因就是動不動就眼淚流個不停,沒想到自己也快變成劉備了。

楊奉這一流淚,把何進弄得不知所措,昨天剛喝過酒,大家還是興高采烈的,怎麼這才過了幾個時辰,便成了這個樣子了,難不成是出了什麼事情了嗎?於是,何進連忙問道:“賢侄這卻是為何如此傷心?”

何進的話音剛落,楊奉便“撲通”一聲跪在何進跟前,一邊將手中的書信遞給何進,一邊泣聲道:“還望叔父能夠救我舅父性命。”楊奉猛一下跪,把何進嚇了一大跳,待到楊奉遞上書信的時候才反應過來,木木地接過書信,打開就看。

看過之後,何進明白了楊奉為何會如此傷心了,但是這件事情卻是也很難辦,單不說朝廷現在沒有兵馬去救援北海,就算是有這個兵力,靈帝也不會因為楊奉的原因命令大軍去援救北海國,否則的話,難向其他州郡交代。

見到何進沉默不語,楊奉心中竊喜,知道何進在這件事情上必然會很為難,隻有這樣,自己說出由自己去北海救援才能得到他的同意。

楊奉故意放聲大哭道:“小侄母親死得早,小侄在世上也隻有姨母和舅父兩個親人,若是舅父真有什麼三長兩短,姨母必然會心痛成疾,萬一姨母再有什麼事情,小侄豈能再有臉麵苟活在這人世間,還請叔父可憐小侄的一片孝心,答允出兵相助。”

看著楊奉類似嚎啕般的大哭,何進雖然有心相助,但是確實不敢點頭應允,隻得諾諾道:“賢侄……賢侄先起來,此事……哦,此事還得從長計議,叔父也十分理解賢侄的心情,隻是……隻是這洛陽的兵力你也是知道的,陛下定然……定然不會同意,這個……這個……”

說到這裏,何進實在是說不下去了,因為這樣的事情任誰都不好勸撫,畢竟大漢朝數百年來都是以孝治國,單從漢朝皇帝的懿號中都有一個“孝”字就可見一斑,如孝武帝、孝靈帝、孝桓帝、孝獻帝等等,再說何進也不知道嚴氏不姓孔卻姓嚴,與孔融之間並非親兄妹的事情。

楊奉見何進尷尬、局促的神態,心中不由好笑,口中卻接著何進的話道:“小侄也知道朝廷的難處,但是大漢以孝治國,舅父有難,小侄豈能不為之分憂,還請叔父允許小侄一人前往北海相助舅父,小侄的一萬人馬以及大將龐德、成廉仍舊留在洛陽以防萬一,還請叔父應允。”

何進沒想到楊奉會提出這樣的要求,一時不知該如何回答,愣在了那裏。楊奉見狀,便又故意號啕大哭道:“叔父,若是舅父身死,姨母再出意外,小侄也定會無顏留在人世,隻有以死謝罪了,還望叔父可憐小侄的一片孝心。”

何進張了張嘴,想到楊奉既然將自己的一萬精兵盡數留在洛陽,看來並不是對自己有二心,並且自己也能給皇上一個交代,便終於沒有再說不同意的話,隻是搖了搖手道:“賢侄莫要再傷心,此事叔父應允就是,隻是你一人孤身上路,甚是危險,叔父不太放心,還是稍微帶些兵馬前去吧。”

楊奉大喜,連忙向何進磕頭道:“多謝叔父體諒小侄。小侄隻需帶領自己手下的三百騎兵前去即可,其餘兵馬留在洛陽聽候叔父號令。”

何進不禁有點不放心道:“賢侄隻帶這少許兵馬,豈可抵擋青州數萬黃巾?”

楊奉道:“兵貴在精而不在多,小侄手下這三百多騎都是久經戰陣,均能以一擋百,請叔父放心。”

從何進府中出來之後,楊奉馬上命人將龐德、成廉二將召來,秘密命令了一番。

三天後,楊奉便告別了何進、曹操、袁紹等人,帶著自己的三百五十八名旋風騎踏上了青州之路。楊奉率領的旋風騎都是騎兵,所以隻用了十天的時間便到達了青州北海,見到了傳說中的三歲能讓梨的孔融。

說到這裏,不能不提一下孔融為何現在會是北海相,因為在三國曆史上孔融任北海相乃是因為得罪了董卓,在這之前孔融曾是虎賁中郎將。因為楊奉的到來,曆史發生了很多變化,孔融之事便是其一,孔融乃是“清流”人物,素與大將軍何進不和。

前麵已經講過,朝廷有三派勢力:宦官集團、外戚集團和清流派,宦官集團以張讓為首,差不多都是清一色的宦官,外戚集團則以何進為首,手下一幫文武有袁紹、曹操、何苗,趙融,淳於瓊,許涼,陳琳,王允,逢紀、何顒、荀攸,袁術,盧植、皇甫嵩等,實力最為強大,而清流一派則由於楊賜的倒台而處於最末,卻也有楊彪、孔融、鄧盛、蔡邕、馬日禪等人。

本來孔融曾為中郎將,因為大將軍何進借其妹之勢一步登天,孔融甚是看不起,曾說道:“吾豈能與一隻懂殺豬之屠夫同殿為官。”於是,便自請為北海太守,所以後人常稱孔融為孔北海。孔融此人極好賓客,常曰:“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吾之願也。”

孔融愛民如子,政令清明,在北海擔任太守之職的一年多的時間裏,孔融雖無太大功績,卻也是深得民心。且其與大學問家蔡邕交往密切。漢獻帝建都許昌後,本已隱居的孔融再度出山,擔任少府一職,後被封為太中大夫。此認為人恃才負氣,言論往往與傳統相悖。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