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潛等人在陽城停留了二十三,這期間,他和司監的技術官吏們,重新標定了朔日、望日,成功將月食的預測精確到了一刻鍾之內,順帶著還重新標定了陽城的緯度,並且正式將圓周為三百六十度這個概念給確定了下來。
前幾項工作,雖然耗費了一些時間,但是,由於觀測目標都非常直接,所以結果很容易就被大夥所接受。但是後兩項“順帶”產品,服司監的技術官僚接受,卻讓張潛花費了不的力氣。
原因很簡單,這個時代人們的數學概念,完全來源於對自然界的觀察。在地球和太陽的相對運動之中,將地球視為靜止點,太陽饒著地球轉動。則全年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陽每在黃道上的位置變化,剛好標記為一度。
所以,古人以為,周為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之一,乃為正圓。竺僧人提出來的圓周為三百六十度,則為歪理邪。(注:三百六十度概念,其實是個數學概念。而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則是觀察結果。)
張潛雖然職位比那些七、八品技術官僚都高,資曆和威望,卻不足以強行壓著別人接受自己的理論更無法用實際觀測結果來證明,地球公轉軌道是一個橢圓,而不是純圓。所以,在一開始時,他極為頭大。然而,當他將三角函數引入了計算當中,所有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任何一個時代,科技工作者都是最較真的一批人。然而,當他們發現了某個新概念或者技術,能帶來巨大便利之時,他們往往又是最不固執的一批人。在嚐試著用張潛拿出來的三角函數理論,重新計算了一些文觀測結果之後,司監的技術官吏們,很快就被這個理論所征服。於是乎,周與圓周有別之,就被官吏們自動“領悟”出來。
如此強悍的變通性,令張潛這個穿越者,都佩服得直挑大拇指。
按照司監官吏們的領悟,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乃是自然,幾近於道,沒有任何錯誤。但是,圓這個概念,卻是人為設定。人為設定的東西,注定達不到自然之完美,所以,標定圓周為三百六十。
於是乎,圓周為三百六十度,三角形的內角和,則剛好為一百八十度。如此,計算日影,圭距,星差,皆事半功倍!
於是,在場的司監官吏們一致決定,對太陽黃道同時采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之一和三百六十度兩種標稱,以示對上的尊敬。而大夥今後在其他各種文計算和觀測之中,則果斷向三百六十度標定方式靠攏。(注:開元年間,僧一行在製定大衍曆之時,也是這麼幹的。宣稱周三百六十五,實際計算月球黃維則采用三百六十)
這一變通令曆法修訂工作一日千裏。《麟德曆》很多偏差,通過改變圓周度數,就能直接修正。而修正後的結果,與《紫金曆》即便不完全相同,差別也到可以容忍範圍之內。如此,用來解釋《麟德曆》的《易經》理論,就可以直接往《紫金曆》上套。兩種曆法之間的偏差,隻能看作計算參數和觀測精度上的差別,“指導理論”卻可以認為完全一致。
如此一來,《麟德曆》的使用壽命,又可以大幅延長。而《新曆法》的修訂速度,也可以大幅加快。畢竟,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精益求精,工作量遠於另起爐灶。
作為這次文測算任務的組織者,大部分實際工作,張潛都沒有親自參與。但是,他在司監這幫技術官吏當中的威望,卻與日俱增。特別是當大夥根據他的指點,第一次將月食預測精度,推進到了一刻鍾之內後,很多須發皆白的技術官吏,對他的尊敬程度不亞於授業恩師。
懂技術,不胡亂插手,還尊重屬下意見的上司,在任何時空,都值得尊敬。更何況,張少監身上除了具備這三項優點之外,還懂得珍惜手下人的性命。
察覺可能會遇到截殺,他立刻找借口讓大夥晚一渡河,自己帶著家丁和測量器具,頭前探路。
至於那些賊人到底是不是府兵假扮,背後受誰指使,他卻對大夥隻字不提。很明顯,是不想把大夥拖進旋渦之中,遭受池魚之殃。
即便是技術官僚,也並非個個都不懂得人情世故。
發現張潛有意將大夥與他本人正在麵對的旋渦分隔開,眾司監的官員們在感激之餘,做事都加倍認真賣力。結果,原本預計要花費整整一個月才能完成的工作,隻花費二十三,就完成了。並且每一步觀測數據和運算過程,都整理得極為幹淨利落。
在這前後整整二十三裏,張潛半步都沒有離開陽城。每的生活都極為規律,城外觀測台和城內驛站,兩點一線。陽城縣和司監的官員們,都可以為他作證。
然而,在這二十三裏,卻有三座白馬寺被屠,兩座白馬寺被大火燒成了白地,還有一座白馬寺和尚們殺了住持,瓜分了廟裏的全部金銀銅錢後,不知去向。
期間,還有一股不知道是哪裏來的“蟊賊”,據因為窺探觀星台上的青銅器具,試圖偷襲觀星台。結果,被埋伏在觀星台周圍的百餘朔方軍,給殺了個落花流水。
那次戰鬥遠稱不上激烈,朔方軍無一人陣亡,任、郭兩家的家丁,總傷亡加在一起都沒超過二十。而被他們擊敗的“蟊賊”,總傷亡人數也隻有七十幾個,剩下的全都趁著夜幕和叢林的掩護,逃之夭夭。
但是,那次戰鬥帶給周圍各方勢力的震撼,卻難以用語言來形容。戰鬥結束後第二,澤州府兵都督於金,就將旅率以上的軍官,全都召回了軍營。嚴令任何人不得外出,否則軍法懲處。
臨近幾個州的府兵都督,很快也相繼采取了類似動作。以免再有底層軍官受到金錢誘惑,跑去陽城觀星台下找死。
對於不肯聽勸,非要找死,還要拖累大夥的“愣頭青”。各位府兵都督也冒著得罪某位皇親國戚的風險,斷然采取了措施。反正這年頭想弄死一個人很容易,過後隻要矢口否認,那位皇親國戚,自然會把賬算到張潛頭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