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遙知兄弟登高處(3 / 3)

在他想來,張潛即便本事再高,終究是孤身一人。如果沒有家族在背後撐腰,今後的路,肯定很長時間裏會走得非常艱難。而能找到家人,認祖歸宗,就會方便得多。

哪怕張潛被其師父收入門內之前,隻是一個佃戶的兒子。隻要他有了出息,闖出了名頭,依舊會有同族的地方名宿,主動拿著家譜攀上門來。

誰料到,老人家的一番好心,卻把張潛給嚇了一大跳。愣愣半晌,才歎了口氣,深深施禮,“多謝前輩關心,但是,晚輩家人,恐怕尋找到的希望非常渺茫。”

又長長歎了一口氣,不顧三位老人臉上的震驚,張潛繼續補充,“在下連日來,一直在努力回想幼年時的事情,並跟眼下大唐的風土人情互相對照。卻發現,大唐的衣著,打扮,言語,習俗,居然與在下幼年時僅有的那些記憶,格格不入!想來,在下被恩師帶入師門十八年,在山外,未必就是十八年。觀棋爛柯,著書者羨慕有加。對觀棋之人來,卻未必是一種幸運!”

“觀棋爛柯?用昭的意思是,你實際上,並非隻有二十三歲?”賀知章、張若虛和孫安祖三個,都悚然而驚,差點把手中的酒杯直接摔在地上。

“我隻有二十三歲,可山外已經過了,不知道多少年!”張潛咧嘴苦笑,不勝唏噓。

“啊——”賀知章、張若虛,孫安祖三人手中的酒杯,不約而同晃了晃,幾股酒水先後濺落於地。

大唐盛行道教,賀知章等三人雖然都有家有業,卻同時都以紅塵修道者自居。所以,對觀棋爛柯的典故,非但耳熟能祥,並且深信不疑。(注:觀棋爛柯,見於南朝典故。有樵夫入山砍柴,看到有人下棋,就看了一盤。結果,棋局結束,山外的時間已經過了百年,他的斧子都爛了。)

而張潛,待人接物的方式,語言習慣,甚至,看饒目光,都跟他們所熟悉的大唐年青人,完全不一樣!

既沒有權貴子弟的狂傲與自大,也沒有普通百姓子弟身上常見的那種卑微。對待盧藏用這種官員也好,對待身邊的家將任全也罷,總好像跟任何人都是同樣的身份地位,彼此之間不分高矮。

兩廂對照,觀棋爛柯這個典故,用在張潛身上,再貼切不過。他以前根本不是個唐人,當然所作所為,待人接物,都與當下的世人,大不相同。

如此看來,張潛的身世,就有些可憐了。自幼跟父母失散,還有找到家饒一線希望。而觀棋爛柯,醒來後卻不知道已經過了幾百年,父母兄弟,又到哪裏去找尋?

“呼——”秋風透窗而入,卷起淡淡的酒香,令每個人心裏,都湧起幾分醉意。

重陽節馬上就到了。

每年這一,大唐百姓,都喜歡結伴登高,觀賞秋色。

出門在外的旅人,則頭插茱萸,在山頂遙望故鄉,以寄鄉愁。

茱萸好找,野外伸手可及。

可張潛的故鄉和家人,又在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