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9 、倒計時 六(1 / 3)

—— 歐洲局勢如何,暫時影響不到華夏。

十月中旬,德國與華夏就貿易等多方麵合作簽訂補充條款。

同月,首批德國工程師和技術人員抵達華夏。

《凡爾賽和約》對德國做出了種種限製,巨額賠款也造成了德國國內經濟困難,卻並沒打垮這個國家。強大的工業體係,陸軍總參謀部的核心,以及由俾斯麥一手創建的統一德國,依舊保存了下來。

因戰敗和其後種種不公平對待,仇恨的種子也在日耳曼人中生根發芽。就算不是胡子,也會是其他人,德國人的憤怒,總會找到宣泄的途徑。

這個途徑,就是戰爭。

正如法國元帥福煦所:“這不是和平,而是二十年後的戰爭。”

最終,他的“預言”在一九三九年得到應驗。

抵達華夏的德國工程師將被安排在東西伯利亞的赤塔工作。新建的機械廠,飛機廠,和汽車製造廠都可以讓他們發揮所長。

隨著華夏對東西伯利亞的開發,煤鐵等礦產資源也源源不斷的輸送回國內。建立在赤塔的機械廠,首要任務就是發展礦山機械。研發過程中,華夏的技術人員遇到不少難題,有了這些經驗豐富,技藝嫻熟的德國人,算是解了機械廠的燃眉之急。

進入飛機製造廠工作的,除了二十五名技術工人,還有四十名德國試飛員。其中就有參加過兩次世界大戰,二戰時的德國空軍元帥赫爾曼戈林。

一戰結束後,他本該到丹麥工作,聞聽德國政府招募“試飛員”,便和朋友一起報名,沒想到,工作地點竟然是在華夏。

在輪船上,戈林發現,這四十名試飛員全部是參加過一戰,有戰鬥經驗的退役軍人。

是計劃,還是巧合?

戈林不清楚,但他猜測到了某種可能,並開始對這次華夏之行充滿期待。

赤塔的汽車製造廠分為一廠和二廠,一廠主要生產卡車,二廠是拖拉機廠。德國工程師和技術人員大多被“分配”到拖拉機廠工作,從事“拖拉機地盤和車身”的研究。隻不過,根據他們的研究成果製造出的“拖拉機”,沒在農田中發揮作用,全部被開上了戰場。

飛機試飛員,坦克駕駛員,還有以各種各樣名義來華的德國退役軍人,開始了在華夏為期五年的工作生活。

在此期間,外部的一切都與他們沒有關係,他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完成自己的使命。

“一切為了德意誌!”

華夏與德國的合作沒有瞞過英法等國的眼睛。英法兩國公使同時照會華夏政府,表示出了對這件事的關注。華夏政府給出的回答是:“這是民間合作,不是政府行為,隻發展民用工業,並不違背任何國際條約。”

同時,華夏政府還表明,他們開展合作的不隻有德國,還有白俄,蘇俄,美國,包括英法兩國,都同華夏有商業往來,民間合作。

“商業行為不涉及軍事,華夏愛好和平。”

老謀深算的朱爾典因健康問題在幾個月前卸任,返回英國,大不列顛新任駐華公使艾斯頓爵士把不準華夏的脈搏,法國全權駐華公使柏卜也沒有太好的辦法,隻能在表麵上接受華夏給出的答案。

但英法兩國始終對德國與華夏的合作保持高度警惕,派遣間諜失敗之後,轉而想方設法收買當地人。遺憾的是,能夠接觸到機密的人員很少為財帛美色動心,願意“幫忙”的人,送出的消息毫無用處。

花了不少錢,卻無法得到想要的信息,反而引起華夏的警覺,為了避免產生更大的“誤會”,再不甘心,艾斯頓與柏卜也隻能暫時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