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8 、倒計時 五(1 / 2)

—— 68第二百六十八章進入十月,因蘇俄與白軍內戰停運的西伯利亞大鐵路歐洲段,重新恢複通車。

雖然修複路軌和車站設施花費了不少時間,運行的車廂也顯得老舊,落後於時代,可再次響起的火車汽笛聲,還是讓在場的俄國人全部興奮的揮舞起了帽子。

《烏法和平協議》簽訂後,蘇俄政府與白俄政府分別開始實行新的經濟政策。

蘇俄以糧食稅代替了餘糧收集製,將在1918年之後收歸國有的一部分工廠和店鋪還給私人,並準備將部分企業租給外國商人和在革命中流亡的本國資本家。

這一係列舉措一直遭到很多人的反對,但弗拉基米爾堅持認為,恢複國內經濟比其他任何事都重要。

“工廠裏沒有機器聲,田間沒有勞作的身影,看看吧,我們的人民在過什麼樣的生活?沒有工作,沒有麵包,生病了沒有醫生,沒有維持生活必須的一切!”

“幾千家工廠停工,農業的發展幾乎停擺。我們需要的是什麼?我們能做些什麼?是讓這個國家的齒輪繼續運轉,是讓我們的人民重拾希望!”

“隻結束戰爭還不夠,遠遠不夠!”

弗拉基米爾和基洛夫在領導會議上的講話,被全文刊登在報紙上。

莫斯科人再次湧上街頭,他們聚集在一起,大聲高呼,他們現在需要的不是主義,而是麵包,是衣服,是鞋子!是能夠養活一家人的工作,是能夠耕田的農具!

白俄的情況也是一樣,但他們比蘇俄幸運,鄂木斯克通往中西伯利亞的鐵路段並沒有被破壞,大量的華夏商品,可以通過鐵路運往西西伯利亞。

李謹言幾乎搬空了倉庫,六省內的多數商家也聞風而動,一車又一車的麵粉,罐頭,毯子,還有肥皂毛巾等其他日用品,換回了大量的真金白銀。

聚集在高爾察克身邊的軍官和沙俄貴族,雖然在革命中失去了部分財產,隨身攜帶的首飾,懷表,煙鬥甚至是外套上的寶石紐扣,卻可以派上用場。

生存還是維持體麵?大部分人都會選擇前者。

“除了真金白銀,寶石古董,我隻收大洋和華夏紙幣。”

李謹言已經成了北六省商家行動的標杆,原本會收英鎊美金的商人,對俄國人拿出的他國紙幣也開始搖頭。在白俄辦廠的華夏商人,收購原料,出售貨物,發給工人的薪水,全部使用華夏貨幣。

長此以往,潛移默化之下,華夏貨幣成為了白俄全國流通的貨幣,進而影響到蘇俄以及中亞的部分國家和地區。到了後來,烏克蘭,立陶宛,芬蘭南部,挪威東部也開始大量使用華夏貨幣。

加上朝鮮半島,琉球群島,日本北海道和九州島,緬北,越南北部,華夏貨幣幾乎遍布整個亞洲。在這些國家和地區,除了本國貨幣,流通最廣泛的就是華夏貨幣。

後世對此有個形象的稱呼“華元區”。

就這樣,李三少一邊向美國走私,一邊向俄國滲透,同時不忘提醒樓少帥,若有機會,可以和未來的中東土豪們接觸接觸。巴黎和會剛過去沒多久,歐洲人瓜分中東也沒那麼快,見縫插針,總是能和幾位苦大仇深的土豪建立起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