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謹言習慣做事前寫一份詳細計劃,拿起筆,剛寫了兩行,腦子裏靈光一閃,或許他該建議沈和端就其教育思想寫本書,書名可以叫《推翻座大山》或是《宣言》,總之,結合教書育人,教化人心,不定也能成為主義奠基人。
華夏學到“先進知識”和“救國手段”,再回去救國救民。至於這些“先進”知識分子會采用何種手段救國,則是他們自己選擇,與華夏無關。
想著想著,李謹言不由得嘿嘿笑出了聲音。
就李三少思索該如何“教書育人”時,前德國駐華公使辛慈,以私人身份拜訪了大總統府。
之前北六省同德國合作,辛慈沒少其中出力。雖然華夏正與德國處於斷交狀態,卻不妨礙辛慈以個人身份登門拜訪,況且他拜會不是樓大總統,而是樓少帥。
“歡迎,辛慈先生。”
“很高興能夠再見到您,閣下。”
辛慈此行主要為試探華夏態度。戰爭雖然結束了,凡爾賽和約就像是一座大山,壓德意誌身上。按照戰勝國估算,單是巨額戰爭賠款,就足以讓德國四十二年內保證貧窮。
雖然胡子元首曾二戰時撕毀凡爾賽和約,但二戰結束後,一直到二十世紀初,德國才把所有戰爭賠款還清。現戰爭才結束一年,德國政府交付第一筆戰爭賠款之後,麵對預期中通貨膨脹,正急於尋找“自救”之路。
凡爾賽和約對德**事力量做了嚴格限製,不許組建空軍,戰列艦不得超過六艘,潛艇不能有,重機槍不釁造,甚至要求德國取消總參謀部設置。
不得進出口武器,德國出口貿易也被限製。
若是德國人樣樣照做,也就沒有胡子元首什麼事了。
事實是,日耳曼人執拗,讓他們想方設法鑽條約漏洞,形式上解散參謀部,就另外組建“部隊局”,本國內無法進行飛機坦克製造,就將目光投向國外。
若是沒有蝴蝶扇動翅膀,蘇俄會成為德國佳選擇。從魏瑪政府時期,德國就與蘇俄簽訂了友好條約,經濟和貿易上實行互利,發展到德國可以蘇俄進行武器研發製造,訓練軍隊。
這個時空中,蘇俄和白軍正“打得火熱”,誰勝誰負還不好,魏瑪政府腦袋有問題,才會這個時候找上蘇俄政府。
歐洲不可能,美國也不行,蘇俄路走不通,華夏成為了德國唯一選擇。
如今華夏和曆史上蘇俄又不一樣。
和德國簽訂密約時蘇俄,和某個時期華夏一樣,堪稱一窮二白,對德國提出交換條件自然歡迎。現華夏,無論是經濟還是軍事上都不存太大問題,德國能提供交換條件相當有限,是否會對此感興趣很難判斷。
魏瑪政府中大多數人都是這樣認為。
辛慈此行算不上秘密,他沒有任何政府職務,隻以私人名義來華,其他國家,就算是朱爾典也沒辦法多些什麼。
值得一提是,各國駐華公使走馬觀花一般,麵孔不斷時,朱爾典爵士卻始終屹立不搖,其政治手段和外交手腕可見一般。
誠如德國人所想,樓少帥對辛慈話中透露出交換條件並沒表示出多大興趣,這讓辛慈頗有些失望,不過也不全然是壞消息,至少樓少帥談話中表明,華夏願意同德國恢複正常邦交。
隻要恢複邦交,互派公使和領事,就證明路並沒有被全部堵死。
辛慈心情就像是坐過山車一樣忽上忽下,從政以來,他還沒體驗過這樣“刺激”。
和辛慈一樣坐過山車還有前沙俄駐華公使庫達攝夫。華夏舉辦閱兵式,蘇俄政府也派來了代表,若是華夏政府同蘇俄政府建立邦交,對於沙皇後裔與高爾察克一同建立西伯利亞政府會相當不利。
隻可惜沙皇俄國已經倒台,即便作為西伯利亞政府代表,也無法像尼古拉二世時期一樣與華夏政府進行交涉。庫達攝夫唯一能做,就是擺低姿態,使出水磨功夫,希望華夏政府不會倒向蘇俄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