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中地區也屢起叛亂,更別提先前青昌藏高原的大叛亂。
而在有節度使設立的邊地諸地,情況反而要好的多。
秦孝忠沒提議內地增設節度使,而是要改設行省,這也是個折衷的辦法。
可皇帝想的卻是這行省設立後,這些邊遠之地,以後隻怕越發失去控製權,這讓皇帝很惱。
他擔心如秦家這樣的功臣集團,到時會占據那些行高官官的位置,獲得更多的地方掌控之權。
李昊繼位以來,一直想著有所作為,可現在卻發現,自己被束手束腳,根本難以施展。
就如眼下這行省製,不推行似乎也不行,繼續在西昌等地采用現行的道級四司分治的局麵,隻怕以後叛亂會越來越多。
可朝廷又不能再設節度使,畢竟這不是最邊疆之地。
劉禕之見到皇帝的麵色很不好,這時提出一個建議,“臣以為可以先在少數邊地試行行省製,等將來經驗成熟,再慢慢推廣增加,甚至······”
他微微一笑,提出了一記殺招。
那就是將來不向內地改行省,而是向外改節度藩鎮為行省。
節度藩鎮最要害之處,就是臨邊、兵多,如果將來改成行省,就可適當的削減兵馬,甚至改成文官任行高官官,武將為副,削減藩鎮武力。
中央核心區依然實行舊製,甚至等邊地行省開發變富庶後,也還可以罷去該行省衙門,仍複四司分管,直接由朝廷管理。
他甚至還提出了更厲害的一條。
“一署多員與長官節製相結合!”
“何意?”
“大家,既然叫行省,那原就取自行中書門下省之意,而中書門下的議事決策機構,便是群體決議集中領導啊。”
政事堂的一眾宰相,本身是三省六部的高級長官,他們以同中書門下三品的銜進入政事堂為宰相,一起決策商議重大事務,然後由執政事筆的總領。
那麼秦孝忠提議設行省,可以啊,但是不是如州縣一樣的長官一元製。
而是行省到時可以設立比如說總督之類的長官,下麵再設有副貳,以及下麵四司的長官,也跟政事堂一樣,這六七人再授一個加銜,然後成為行省的決策層。
這樣一來,就算行高官官總督,也不是什麼都自己說了算,副長官或四司使也不完全是他的屬下了,隻要有加銜進入行省都堂,那都算是平起平坐的行高官官,行省重要事務都要一起商量,最後要加蓋行省都堂大印,才算有效。
朝廷中書門下有政事堂,地方行省有都堂,政事堂有樞機等五房,行省都堂也可設六房。政事堂下還有三省六部等,而行省下有四司諸州。
這樣一來,既加強了道一級的地方管理權力,又防止行高官官權力過大,甚至地方權力落到了皇帝擔心的功臣集團手中。
李昊對劉禕之投去了讚賞的目光。
不愧是曾得他父親看中的人,這本事確實了得,雖然品級不高,但已有宰相之才。
皇帝打算重用劉禕之。
劉禕之年輕的時候就非常有才名,曾與中宗朝宰相高智周是齊名的才子,當時和孟利貞、高智周、郭正一以文藻知名,當時人們稱他們為劉、孟、高、郭四大才子。
他父親也是個大才子,父親劉子翼是隋朝的秘書監,隋亡後一直不肯出仕唐朝,直到貞觀年間把母親送終,並服完三年孝後才入朝為吳王府功曹,後升任弘文館學士、著作郎,並參與修撰晉書。
劉禕之的兄長劉懿之也非常有才名,如今官任給事中。
甚至劉禕之的妹妹也非常有才名,是個才女。
李昊看著劉禕之心裏突然動了個念頭,打算納劉禕之的妹妹入宮,這樣劉禕之兄弟也就更能忠於皇帝。
雖然這樣做,是皇帝心中討厭的倚重外戚,但要對付天下最強大的外戚,似乎也隻有用新的外戚才行。
年輕的皇帝不敢說要對付秦家,但也希望能夠恢複天子權威。
“你們回去寫一道設立行省的建議給朕參考。”
皇帝此時心中已經下了決定,同意秦孝忠的行省製,但先選在西昌道、燕北道、福建道、廣西道四道試行,具體的還要朝廷繼續討論出一個可行的方案製度後再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