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說秦琅對老情人防一手,而是呂宋和林邑畢竟是兩個國家,哪怕林邑將來是他兒子秦仁繼位執掌,也不會改變這個事實。
呂宋優先,這是必然的。
當然,好處其實也還是不少的。就以秦家在呂宋的奴隸甘蔗種植園為例,一個一千名昆侖奴的甘蔗種植園兼砂糖廠,一年能產十六萬斤的砂糖,購買的這些奴隸,正常一年半就能回本。
正是這巨大的利潤,所以雖然秦家不斷出台政策,限製呂宋的甘蔗種植園,但甘蔗園的數量依然不斷增加,那些受封的騎士們,都想盡辦法從外麵購買奴隸,也使的呂宋的奴隸貿易一直居高不下。
如今呂宋不過一百多萬漢民,卻有四百多萬奴隸,除了征服呂宋諸島的土著外,還有大量從外麵購入的,呂宋成了這幾年大唐最大的奴隸買主。
也是因此,使的呂宋對土著們態度強硬,土著稍敢抗拒,那可能就會被圍剿征討,從派駐的官員,到地方上的駐軍,甚至是分封各地的騎士們,都樂衷於找土著的麻煩,因為這樣既能搶土著的地盤,還能把他們賣做奴隸賺錢。
範琳女王依偎在秦琅的懷中,感受著情郎雖然已經五十出頭,卻依然還那麼結實的胸膛,她陶醉的聆聽著那胸膛中有力跳動的心髒。
他還是那麼的強壯,就如同當年在劄麓湖畔喂紅嘴鷗時那樣。
倒是自己,已經老了。
不可避免的臉上有了皺紋,皮膚也開始鬆馳,想及此,又有些遺憾。
秦琅輕撫著她的背,腦子裏卻還在想著這些經濟之事,秦琅向來重視經濟,因為他覺得不管是在後世,還是在這個時代,錢其實都是基礎。
萬丈高樓平地起,沒有錢寸步難行,不管是對國家,還是對一個百姓而言都是如此。
呂宋如今也差不多是一個國家,用錢的地方太多,尤其是一個幾乎白地而起的國家來說,築城、修路、建港、移民、養兵哪個不需要錢?
國小民寡,麵對的又還是超級巨無霸的大唐,秦琅的壓力更大。
與南洋諸國會盟,光靠老丈人或是親家這種關係,其實是不太靠譜的,國與國之間,更需要利益相關才行。
讓南洋成為一個經濟共同體,通過貿易相連,利益一致,這才會共進退。
想著想著,突然聽到懷裏輕輕的呼聲。
女王居然在他懷裏睡著了。
低頭看著女王,發現她的青絲中居然已經染上了幾絲白霜。
一人治理著林邑國,還撫養了四個孩子,終生未嫁,確實也是非常不易,秦琅知道自己虧欠於她。
不忍心驚擾她,秦琅便這樣一直抱著她。
······
第二天會盟相商繼續。
經過一天的商議,又達成了一些實質性的進展。
昨天諸國向秦家下訂單造船,今天則是達成了初步的十國關稅協定,約定統一關稅,給予諸國優惠國待遇,同時又在十國劃出了不少港口,做為免稅的自由港,十國的商船、貨物在這些港口,不征關稅。
具體條件就是秦家在倭國、林邑等自由港的例子,基本上直接拿過來了。
有的直接把整個港劃為自由港,有的則是把一個港口的部份區域劃為自貿區,如呂宋的舊金山和室利佛逝的巨港等港,都是在港區劃出一塊自貿區。
秦琅趁著良好的氣氛,提出在這些自由港區統一度量衡,推行一套共同的體係,他建議采用大唐現行的曆法、度量衡等,甚至表示,秦家願意在這些港區,建立錢莊銀行票號,發行貨幣。
大唐的金銀錢幣,這些年在南洋也是很受歡迎的,雖然朝廷禁止貨幣出海,但各家也都有對策,比如在林邑等地建立私鑄廠,把從海外弄到的原料加工鑄造成貨幣,然後在海外通行。
因為鑄幣這玩意本身是有利可圖的,大家當然願意這麼幹,而大唐的這些錢幣比較精美,而且本身也確實價值挺高,所以商人們都樂於接受流通。
秦琅還提出希望各國允許在自由港區,讓呂宋在那邊建立儒學校,取名就叫孔子學院,以傳授漢文化和儒教。
在東南亞地區,許多國家其實都是信奉濕婆教或是大乘佛教的,當然如林邑一樣,這些年也流行儒教和道教,倭國則也經大唐傳入了大乘佛教等。
呂宋那邊,倒是在秦琅的堅持下,是一直推行著與中原朝廷一樣的宗教管理製度的,對各種宗教和教派都是嚴格審核管理的,有專門的衙門管理,要想傳教,先要取得資格。
然後獲審核後才能在指定地點購買地皮建立寺院,招收教眾,也需要考核通過後才能獲得度牒,這度牒還很貴,且剃度人數嚴格限定,甚至傳播講經等也都諸多限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