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6章 文武聖皇(2 / 3)

“陛下,臣等商議,為大行皇帝諡文皇帝,廟號太宗。”

承乾想了想,“先皇開創盛世,乃前所未有之文治,然先皇親提寶劍策馬統一天下,威服四海,僅一個文字不夠體現先皇的文治武功。”

李淵廟號高祖,諡太武皇帝。

李世民能文能武,可李淵已經是太武皇帝了。

“還不夠,太師,文皇帝還不夠。”

秦琅也知道承乾雖然在李世民生前,未必有多真正敬重父親,可現在李世民死了,無限拔高李世民對他隻有好處,沒有壞處,把李世民越發塑造成神,那麼他的政治遺產就越多,承乾繼承到的也就越多。

秦琅心領神會。

“臣以為可以追諡高祖皇帝。”

“哦,說說看。”

“臣請加諡高祖神堯孝皇帝。”

欲拔高李世民,先拔高李淵。

“先皇呢?”

“文武聖皇帝!”

一般皇帝諡號就一到兩個字,比如隋朝的文帝,煬帝。李淵當初本來議定是武皇帝,李世民覺得對不起老爹,所以要求給多點榮耀,最後定為太武皇帝。

而現在李承乾覺得兩個字都不夠體現他對父親的敬仰,秦琅當然也能排憂解難,不就是想要好聽點的諡號嘛,加長就是。後人都知道,租婚車都得租個加長林肯啥的,拉長就有排麵嘛。

直接給加到三個字。

李淵太武改神堯孝,又神又堯又孝,李世民也上三個字,文武聖,不僅文武全上,還要加上個孝字,畢竟李世民在位時也一直喊要以孝治天下的嘛。

果然,秦琅這個提議一出,承乾非常滿意。

不過他對於給李世民上廟號太宗有些不大滿意,他覺得以李世民對大唐的功績,完全可以稱一個祖字。

因為孔子也說祖有功,宗有德,功是開創之功,德是守成之德。

而李世民可不僅是個守成之君,他是為大唐打天下的君王,如今大唐的這萬裏疆域,這盛世太平,那都是李世民開創的啊。

曆史上真正開始用廟號的應當是漢朝,在此之前據說隻有八百年前的商朝用過。

因此劉邦算是第一個為後人所熟知擁有廟號者,劉邦的廟號是太祖,諡號是高,稱為太祖高皇帝,不過好多人直接用諡號來稱呼劉邦為漢高祖,其實高隻是諡號,比如隋文帝,文帝是諡號,廟號是隋高祖。

所謂天子七廟,祭祀七位祖宗,所謂一祖二宗四親廟。

大唐立國後,武德元年,李淵立大唐太廟,把父世祖元皇帝李昞、祖太祖景皇帝李虎、曾祖李天錫、高祖李熙四親奉入宗廟,隻立了四世親廟。

李淵立四廟可不是他家先輩寒微不知名姓,而是沿襲北朝的“一太祖四親廟”的五廟模式。這個五廟(實有四廟)模式一直到高祖李淵駕崩才打破。

貞觀九年,太上皇李淵駕崩,秦琅建議立七廟,理由是堂堂大唐天子,僅僅立四世親廟,這跟諸侯有什麼區別,有失皇家威嚴,難以體現皇帝至尊無上的尊貴氣勢。

岑文本、朱子奢等人也建議參考晉宋舊例,立六親廟,於是李世民采納臣子建議,增修太廟,把六世祖弘農府君李重耳也奉進太廟,同時把父親李淵也奉進太廟。

如此就變成了唐太廟七廟,實有六廟。

順序便是弘農府君李重耳、宣簡公李熙、懿王李天錫、景帝李虎、元帝李昞、高祖李淵。

不過在貞觀年間,一直有個問題讓李世民很苦惱,就是尊誰為始祖的問題。

大唐建國後,攀附十六國西涼的建立者李暠,就是為了抬高皇室的門第,免得大家議論他們老李家出身低,沒有悠久曆史、高貴血統可炫耀。

因此,太宗就想以李暠為大唐的始祖,這個想法得到了房玄齡等人的支持,但是,於誌寧反對。

於誌寧認為西涼從建國到滅亡時間很短,並沒有啥值得炫耀的,根本不必要讓大唐盛業以彈丸西涼為始祖,再說,從漢代以來大家都是以開國皇帝或者近世祖先(肇基之祖)為始祖,我們大唐為毛要立一個那麼遠的八竿子也打不著的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