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一出好戲(2 / 2)

封德彝的聲音傳來,“這個沒錯,我知道,但還有三十八萬差額?”

“勤王軍啊,涼州大都督秦叔寶先前率三萬勤王軍趕到,後麵又有兩萬,這就是五萬了。柴紹率領的秦州軍自岐州進駐武功,後麵還有隴右兵馬趕到,這一路也是五路。這兩路一加就是十萬了。”

“另外並州李世績和代州張公謹,兩路十萬人,潞州都督黃君漢以及檢校幽州都督牛進達兩路又是十萬。”

“還有洛州都督屈突通、黎州都督任隗兩路八萬人,已經駐紮在潼關。”

“封相你算一算,這幾路加起來是不是三十八萬,與長安原來的十二萬兵,不正是五十萬?我這還沒有算是洺州都督程名振、定州都督雙士洛等幾路還在路上的勤王軍,另外淮南、山南、江南的勤王軍,也還在路上,真要是等到全國各地的勤王軍趕到,別說五十萬,八十萬都有了。”

“這麼多軍隊勤王自然是好事,可現在諸路大軍彙集,人吃馬嚼每日耗費甚多,另外還要給京西和潼關等方向駐軍轉運提供糧草,需要征發許多民夫,這也要耗費不少的。不說別的,現在僅是駐紮在渭橋一線的八萬兵馬,每日就需要耗費粟米二十多萬斤,草料八萬多石,民生確實重要,但事有經權,有輕重緩急,我大唐當集中全力先打完這一仗,要先配合陛下的決策,聚殲誘來長安城下的這二十九萬敵軍。”

蕭瑀的聲音響起,“沒有二十九萬了,殲滅烏沒啜部萬人後,現在突厥總共就二十八萬人了,而且其中還多有老弱,糧草也不濟,要我說僅憑現在長安這五十萬人就足夠殲滅突厥軍,用不著再讓江南淮南山南等地的軍隊趕來,完全可以讓他們原路返回。”

杜如晦道,“兵馬既然已經征召,豈有半路返回的道理?陛下早就已經說了,這一次機會千載難逢,一定要趁頡利輕狂囂張之機,要把敢深入千裏的三十萬突厥軍,一舉殲滅,一個也不讓逃返草原,要一勞永逸,等在長安城下生擒活捉頡利突利等人後,我大唐還要趁勢力反擊,北伐突厥,犁其庭,掃其穴,絕其種類,編置郡縣!”

·······

執失思力越聽越心驚,他怎麼也沒有想到,李世民怪不得這麼狂妄要殺他,原來是早有準備了。

長安周邊已經有五十萬大軍,山東、淮南、山南等地還有二三十萬勤王軍在路上。

這次突厥出兵三十萬已經是極限了,可想不到唐軍居然已經在這麼短時間動員了全國之兵。

那個兵部尚書杜如晦的話,他並不懷疑。

想當年,執失思力隨他父親曾經跟著始畢可汗,一起帶兵到遼東觀戰,說是觀戰,其實就是聽從中原隋朝皇帝的召令,出兵配合征討高句麗。

那個時候他還極為年輕,第一次離開大草原,在遼東,他頭一次知道了什麼叫做百萬天軍,隋軍動員兵馬一百一十餘萬,道路上每天都有軍隊在行軍,足足走了幾個月。

後來他又隨始畢可汗雁門圍楊廣,那次突厥大軍出動四十萬,依然沒能攻下雁門城,隋朝的勤王軍隊源源不斷的開來,最終迫的他們撤退。

想不到,如今曆史再次重演了。

而且這一次中原皇帝早有防備,他們還沒到,就已經調來了勤王軍。

長安城的堅固,可是遠勝雁門城啊。

雖說中原剛經曆過大亂,但執失思力也很清楚,中原王朝的正規軍裝備上並不比突厥差,雖然騎兵數量少些,但他們的鎧甲和刀矛更利於突厥。

長安有五十萬大軍啊。

怪不得先前烏沒啜兩戰兩敗,全軍覆沒,之前唐人對外宣稱在三原,隻用了三千輕騎就全殲烏沒啜八千騎,現在看來,當時唐人出動的可能是一兩萬的精騎,就跟在涇陽,秦叔寶三萬殲烏沒兩千騎那一戰一樣。

正胡思亂想著,聽到外麵一個聲音響起。

“參知政事、雍州牧、左衛大將軍、涼州大都督齊國公到!”

“諸位相公,秦瓊來晚了。”

兵部尚書杜如晦問秦瓊,“李世績、張公謹的兵部署到位沒有?”

“已經部署好了,兩位大將都已帶兵就位,李世績所部進駐櫟陽,張公謹所部進駐高陵附近,一旦決戰開打,兩位大將軍的十萬人馬,就將從東往西側擊頡利側翼。”

“屈突通和黃君漢的十萬人馬呢?”

“那兩位大將軍的十萬人馬也已經出了潼關,屈突通駐於新豐,黃君漢駐於東渭橋南岸,一旦決戰開始,他們會立即渡過東渭橋,殺向高陵、涇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