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向縣令郭璞說起欲買縣城街盡頭那塊荒地辦學之事,郭璞自然十分讚成。那塊荒地本是一個蒙古軍的校場,有百餘畝大小,荒廢了多年,堆滿了垃圾。所以很低的做了官價,賣給了武安國。
武安國又讓李善平去買校場周圍的房屋,那些房屋的主人見有人願意買垃圾堆旁邊的房子,出價還非常合理,樂不得賣出。拿了銀子到別處另買新居去了。花了不到十兩黃金,已經把周邊房屋統統買下。明朝立國之初,國庫空虛,官府中人買東西,多用寶鈔(紙幣),在百姓眼中,和搶劫差不多。現在師爺用黃金交易,那些屋主自然願意,所以手續也簡單了許多。
武安國又讓張正心和王捕頭騎馬回一趟匠戶營,向楊老漢買一架大風車,順便畫了圖紙讓張五哥給鑄一批奇型怪狀的鐵管,一並送過來。通知眾弟子等農閑時,便可來免費上學,食宿師父都包了。然後出錢請人清理垃圾,裝修房子,忙了個不亦樂乎。
縣裏士紳聽說新來的武典史居然賣了虎皮辦義學,十分感動,也紛紛捐資,竟湊了千餘兩銀子。武安國讓李善平一一記帳,權當做股份,以便將來分紅。李善平不知義學如何掙錢,也不知武兄弟口中的開發公司是怎麼回事,隻是早已習慣了武安國的驚人之舉,當下一一照做。唯一不開心的是武安國讓他帶著幾個聘來的二掌櫃,主管一切財務事宜。好像怕把他累壞了似的,十分見外。直到武安國說公司會越做越大,到時難免有用人之處,所以要從頭培養,才覺得心裏舒坦了。
錢多好辦事,月餘光景,一切已準備停當。校場中間用青石鋪了路,把土地隔成每塊半畝大小,除了留做操場和開發用地外,每片土地上都移來了樹,種了花草,放了假山、石桌、石凳之類。校場正中打了口井,用風車把水吸上來,吸到藏在風車基座的水箱中,那水箱底部連著管子,一直連到井邊的魚塘裏。幾柱清水水從藏在魚塘底部的管口噴出老高,飛花碎玉般落下。一處荒地,竟被武安國轉眼間改變成了一個大花園。
學堂就設在花園邊上,請了先生,分班教孩子們讀書、練武。孩子入學免費,食宿自理,家遠的孩子還可以租學校的房子住,價格也是極低。一些年輕的秀才也可以在此讀書,以教蒙童代替房租。匠戶營趕來的弟子的食宿則由武安國自己掏錢。學校不僅開孔孟之道,而且開了數學、地理,本來武安國還想開其他課程,但居然在整個北平府都找不到合適的老師,隻好悻悻作罷。
此後每天早上,朗朗讀書聲便從學校傳出,伴著小橋流水,鳥語花香,恍如人間仙境。
學校沒有設圍牆,很多有錢的士紳平日裏便到這花園裏吟詩賞景。漸漸竟有人從外地趕來看風景。學校周圍房價早已一日三漲,是武安國收購時的數十倍。武安國把多餘的房子統統當店鋪租了出去,如果學校規模不擴大,光租金已經夠維持。況且還有新蓋的房子做學校的基金。那些建在開發用地上的房子正在打地基,一概用麻布圍著,學生上課時不準開工,進展緩慢,盡管如此,新房子的定金已經瀕臨天價。
擇日,武安國在酒樓請了捐資的眾鄉紳,按當時出資比例,把餘下未竣工的房子給他們分了。眾差役因為沒少幫忙張羅,也都分到一點紅利。眾人沒想到捐出的錢竟然能有雙倍的回報,對武安國更是刮目相看。機靈的就偷偷塞給差役們紅包,煩勞他們發現武安國再有什麼花樣,提醒一下,以便搭車發財。把眾弟兄們樂得眉開眼笑,心想典史大人哪是轉世玄武,分明是轉世的趙公元帥嗎。
縣令郭璞沒想到武典史還有這點石成金的本事,拉著武安國不住討教。武安國給他講了半天,郭璞也沒農明白荒地怎麼會變得這麼值錢。武安國心想,這二十一世紀炒地皮的本事,你們明朝人怎麼能明白。也不多言,隻是送給郭璞一成股本和幾處房產作為禮物,郭璞堅決不要。最後還是李善平調節說,讓郭璞收了,為將來打點上司以“和民間爭利”為借口,生事之用。
待到一切忙完,已經過了中秋。衙門裏開始忙碌著購買準備過冬的木炭。李善平也來請示武安國學校裏用木炭還是泥炭(煤)取暖,買火盆等事宜。木炭較貴,泥炭便宜,但是煙大,一般隻有貧苦人家才用。
武安國略一沉吟,告訴李善平多備泥炭。讓張正心再回家一趟,把五哥和手藝好的鐵匠找來,說是要在城裏開鐵匠鋪。張五哥早就盼著這天,收拾了家夥,連夜帶了一夥人趕路。
等五哥人到了,武安國的圖紙也準備好了,五哥拿出一包銀子,卻是木匠鋪給武、李二位的分紅。聽五哥說,木匠鋪分外紅火,匠戶營現在已經成了大集,每天都有不少客商光顧。楊宏毅這孩子有出息,按武安國的指點把水車等物品的好處都編成了民謠,現在很多客商都會哼幾句,所以鋪子越做越大,已經開始雇幫工。楊鐵柱現在自己做了設計了,很多雕花木器都出自他的腦袋,非常受歡迎。
鐵匠鋪擇日開張。這次照舊是每人都有股份,武安國出了資金,占了股份的4成,給李善平、郭璞各留了半成,張五哥等人均分了其餘股份。第一件產品是取暖用的爐子,武安國在山西參觀喬家大院時,曾見過喬家從德國買回來的爐子。雖然是19世紀的產品,但學過機械設計的他一看就造型就知道比國內21世紀一些小鎮上的產品還強上幾分。這次照貓畫虎做了圖紙,讓五哥他們做上一批。
爐子很是簡單,自然難不住五哥這些巧匠,隻是煙囪非常難做,那時代沒有白鐵皮,煙筒要用鐵塊一點點敲出來,好在武安國做得是半壁爐式設計,隻要很短的煙囪就連到了牆上,煙道主要在牆內。
幾天光景,鐵匠鋪做了就做了一批爐子出來,卻全被學校給收購了,供教室和宿舍使用。天還未冷到取暖季節,學生們已經按耐不住好奇,紛紛學著把爐子點上了,結果教室裏熱得幾乎待不住人,弄得好幾個學生都得了傷風(感冒)。
第二批爐子出來,這回全部被縣衙給買了去,六房各安一個(明代縣裏設兵、刑、戶、禮、吏(學?)、工等六房,對應國家六部,歸縣丞統管,沒有縣丞的小縣則由典史管轄,六扇門這個詞就出自此典故)。大堂(明代刑事用)和二堂(明代民事用)都安了特製大號的。縣中士紳有想嚐鮮的,隻好等第三批了。把差役們熱得在屋中穿不住厚衣服,不住的叫打雜的少添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