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理想(1 / 3)

這是非常寧靜的一個村莊,美麗得如同世外桃源,匆匆而來的行商也無法打破它的寧靜。路邊的農田整齊得如錦緞一般,偶爾有風清風過,田麵上穀子隨風起伏,掀起一片片綠色的波浪。在農田的一側,是新開的菜地,破土而出的不知名字的菜苗在新綠中透出幾分嫩黃,顯示出勃勃的生機。一架龐大的水車在河邊不停的轉著,將河水源源不斷的送往地頭。地頭是忙碌的農民,彎腰侍弄著莊稼。偶爾抬起頭來,和問路行人說幾句話。

行人大多數是本村頭楊老漢的木匠鋪去的,那裏隔幾天必然有新奇的東西出現,趕得早了,買下來到城裏,能賣個非常好的價錢。縱使不買,看看也是新鮮,活了大半輩子,第一次看見這麼省事的東西。就拿那個風葫蘆來說,用手輕輕一搖,風就能把灶塘裏的火吹得老高,如果不是親眼見到,有誰會相信呢。更不用說是這水車、風車了,周圍十裏八鄉,現在哪個村不是托這東西的福。而這些奇跡的創造者,在附近的村民眼中,分明是神仙下凡,這匠戶營因禍得福啊,偶爾有村民這樣想,要不是妖怪鬧得這麼凶,也不會降下神仙來。

神仙現在住的,依然是村中的關帝廟。那是匠戶營的村民心中的聖地。每天,年青人們的讀書聲都傳出來,讓人覺得說不出的悅耳。自從有了水車等東西,田裏的活已經不那麼累人,做父母的更願意讓孩子們多讀些書,有些出息。

武安國半個月來,已經把數學基礎教差不多了。匠戶營的孩子從小跟父輩學手藝,算帳本來就都有些基礎。隻要認清了阿拉伯數字,很快千以內的加減法就都熟悉了。現在已經開始背乘法口訣。在休息的時候,武安國抽空還教了年輕人們軍體拳,在廟門口的空地上,三十幾個年青人把架勢拉開,還真有些虎虎生風的氣勢。

李善平則教孩子們四書,現在朝廷開了科舉,假如這些孩子中有人能考取功名,整個匠戶營都會感到榮耀。其實以武安國的身手,考個武科肯定在三甲以內,李善平這些天沒少勸過他。但武安國總是一笑了之。他不答,李善平也無法勉強他。偶爾想想武安國說的西方故事,早在千餘年前,亞瑟王就把議事的長桌改為圓桌,為的是讓部下們沒有距離感,可以暢所欲言;而本朝開國後,所有文武有事都得跪奏,這官當得也實在是窩囊,還不如在山野間圖個自在。但想想武安國的能力,李善平又為他覺得心裏不甘。

“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這日講《孟子》,李善平見年青人們聽得認真,停下來解釋到:“這幾句說的是勇,不是和人當街打架的勇,而是人間大智大勇。關鍵是在自反上,無愧於心,則勇氣頓生。如果心裏有愧還要仗勢欺人,那不是勇,那是惡。勇其實是一種胸懷,是一種人格。檢定人格的第一標準,是看一個人有沒有特立獨行的、大無畏的、“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大人格”,而不是看他有沒有匹夫匹婦的“小人格”。你們將來要無論做什麼,都要記住,做大丈夫,無愧於天地之間,不要做庸庸碌碌隨波逐流的俗人。”

“就像武先生那樣,不知道水邊是什麼東西,依然敢單刀赴會。你們學了武先生的武藝,也要學他的胸懷”。經過這些天接觸,李善平也漸漸知道武安國不是什麼轉世玄武,知道他那天實際上是為了一群素不相識的村民把命豁了出去。所以更加佩服他。

“知道了”,學生們異口同聲,在他們眼裏,武安國早就是人生偶像。

武安國在旁邊見話題轉向了自己,趕緊插言,“別聽李先生胡說,我那天不過是不忍讓大家失望,心裏還不是慌慌的。你們遇上這些東西,首先是不能怕。不能力敵,就想辦法智取,如果智取也不行,就先退會來再想別的辦法。反正不可懲一時之勇。須知留住性命才能繼續戰鬥。勇不在表麵,像李先生所說,問心無愧則已,敵我之勢懸殊,一時退縮也不算懦弱”。

這番宏論李善平聞所未聞,有心反駁,又隱約覺得有些道理,若說讚成,和聖人之言又相悖。看來今天下午對學生的教育,又被武安國給攪了。武安國沒事總是教孩子們些言論,聽著似是而非和禮教相悖的東西。好在他還沒把人人平等之類的道理講出來,否則非得把李善平嚇死。

“兄弟,你真的想終老於此嗎”?學生們散去後,李善平輕聲問武安國。

武安國正在自得其樂的做俯臥撐,聽到問話,頭也不抬的說“有什麼不好,這裏民風質樸,風景秀麗。忘情於山水間,天不收,地不管。唉,看你,一打叉我都忘了做了多少了,還得從頭來。一、二、三……”

“可兄弟的才華不就此埋沒了嗎”。

“能讓這裏的父老多收點穀子,多掙點銀子,不是很好嗎”。武安國見李善平問得認真,不忍置他的熱心於不顧,從地上爬起來,看著他認真的說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個濟天下未必非要出將入相才行。況且弊履繁華,浮雲生死,何必拘泥其中呢”。

“好一個‘弊履繁華,浮雲生死’,也隻有如此之人,才有如此氣魄,為此當浮一大白”。說話間門外轉出一個青衣小帽的讀書人,鼓掌喝彩。

武安國和李善平兩人光顧說話,竟然沒有看見有客來訪。回頭看去此人高七尺,白臉龐,修眉下一雙眼睛如塗漆一般,甚是有神,頦下緒著一縷短須,收拾得十分整齊。身後跟著兩個隨從,牽著三批馬,看樣子已經在門外聽了多時。

武李二人正要招呼,那人已趕到前來,長揖到地,“懷柔縣令郭璞,謝武先生為民除害”。

武安國平時聽村民們說,縣令是個清官,此時見他如此客氣,也不願怠慢,趕緊回禮,口稱“不敢不敢”。那邊李善平在輪椅上拱手道:“不知父母官大人到來,有失遠迎,還望大人恕罪”。

那縣令擺擺手,說,“今日便裝,為的就是不拘俗禮,先生不必客氣”。轉身從隨從手中接過兩封白銀,雙手呈上,對武安國說:“這是敝縣先前立下的除怪的懸紅,共200兩,請先生笑納。”

武安國推脫不過,隻好接了。見兩個隨從還站在門外,趕緊和縣令一塊讓進屋內,請坐了喝茶。那兩人如何肯坐,拉扯了半天,直到縣令發話,才欠了半個身子坐下。

武安國讓李善平陪客人說話,自己出去燒水泡茶。那縣令看李善平坐在輪椅之上,輕聲問到,“先生莫非就是那個敢捋蒙古人虎須的鐵膽書生李善平”。原來隨著匠戶營的木器四處流傳,武安國和李善平的故事也不脛而走。“鐵膽書生”就是街頭巷尾的百姓送給李善平的諢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