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漫談《明》的虛無YY主義-轉貼(1 / 2)

轉貼一份酒徒喜歡的書評,寫得非常到位,如果這樣的書評多一些,酒徒絕對會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再次感謝有女同車兄提供這麼好的書評。

漫談《明》的虛無YY主義

名不正則言不順,我先來給本文的題目正一下名。

在讀《明》的過程中,我按照劇情的推進試著逐步揣摩作者的創作意圖和他的世界觀。讀完第一卷的時候,我已經注意到了一些將來可能劇烈爆發的、導致嚴重社會動蕩的矛盾萌芽。雖然我不能確定這“萌芽”是作者有意埋下的伏筆還是因考慮不周而造成的疏漏。不管怎樣,這些萌芽或說禍胎是向著YY的方向生長的。不過,這種YY跟通常的YY小說裏慣用的意淫方式有很大的差別。所以當時我想到了一個詞:抽象YY主義。後來,當我讀完了第二卷的公眾部分後,注意到,矛盾的萌芽在《明》所虛構的曆史分支裏以經顯露出星火燎原之勢。由此看來《明》所闡發的YY主義思想決不是抽象的,而且很可能是作者有意拋給讀者的題目。如果這個四不象的社會任其按著自己給自己鋪設的軌道發展下去,很可能會走向幻滅的結局。所以我把抽象改為虛無,試著以“虛無YY主義”來詮釋《明》的宿命。本文不涉及曆史相關的和文學相關的問題。

經濟是作者在書中第一個探討的話題。

(一) 三農——農業、農村、農民

武安國試圖以實用技術科學對在中國沿襲數千年的以農業為基礎的經濟模式提出挑戰。農業(指包括農林牧副漁的大農業)——無論是對農業社會還是工業社會——永遠都是不容動搖的基礎產業。道理很簡單,沒吃的人就活不下去。中國曆史上幾乎每次社會大****都是全國性或區域性的農業破產的直接或間接結果。對社會造成損害程度最輕的一次全國範圍內的農業大破產是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三年“自然災害”,那次大破產雖然因饑荒而導致了上千萬人的死亡卻因為國家的城市化和工業化都達到了空前的程度,所以並未使整個社會陷入不可收拾的大****。

武安國很清楚地認識到了這一點,他來到這個時空後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自己和身邊百姓的生存問題。他采用了改良農具和發展水利建設的方法來促進農業生產。這麼做當然是明智的,但他的舉措並沒有體現出超出前人的智慧。作者在後文裏也有意識地想對這個問題做進一步的探討,比如改革農業稅收製度、改革耕地分配及流通製度、改良農作物品種和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畜牧業發展等。可惜這些設想還是沒能跳出前人的思維框子。

我們回顧一下曆史就可以發現,清朝乾嘉時期之所以能夠破紀錄地第一次靠有限的土地養活了過億的人口,一是受益於攤丁入畝的國策,但更重要的是得益於對從海外引進的高產作物的推廣。在《明》當時的曆史背景下,最可行最有效的手段不是守株待兔地等著生物學和農學的曆史飛躍而是盡可能地在農作物品種上做文章。可惜武安國(或作者)沒有想到這一點。另外,明初的糧食問題尚不突出,因為人口和耕地的矛盾並不激化。那時候農業建設還沒有從戰亂所造成的破壞中完全恢複,這本來是在農業上以大手筆推動變革的一個天賜良機。武安國之所以錯過了這個時機,不是因為他不清楚農業的重要性而是因為他更急於推動工商業的發展以期盡快地改變社會的經濟結構。在溫飽還沒有解決的情況下急功近利地開展工商業的******,這麼做在局部地區在短時期內還可是行的,這跟我國現今的經濟特區和沿海開放城市的模式相似。但是社會的整體發展將越來越滯後於個別地區的突飛猛進,如此的發展模式顯然是畸形的發展模式,長此以往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

從農業的問題上還可以看出,作者在書中提出來供讀者思考的問題決不僅限於我們已經解決了的“曆史問題”,還包括我們在現實社會中正麵臨的問題。

農村和農民的問題更加嚴重。書寫到現在這個問題還一直被掩蓋著。懷柔及北平地區的工商業發展過熱很可能會引發農荒。因為工業的起步階段對勞動力的需求很大,工商業必然跟農業爭奪勞動力。又因為豐厚利益的驅使,城市必然跟農村爭奪人口。北平府——按作者的說法其人口本來是不夠稠密的——但作者巧妙地用移民和戰俘緩和了這個矛盾,但矛盾並沒從根本上解決,隨著工商業的進一步發展這個矛盾早晚有一天會激化到不可調和的程度。(明初全國的人口都很少,人口危機不是一年兩年就能緩解的,要使全國的人口翻番至少要20幾年的時間吧。)

到了那一天,政府將采取什麼手段處理這個問題呢?效法英國的圈地運動嗎?中國跟英國的情況很不一樣,不能寄希望於從海外(日、朝和東南亞沿海)獲得足夠的糧食。因為當時明的周邊地區的農業都沒有發達到有足夠富餘用於出口,所以明在工業化的同時必須實現糧食的自給自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