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酒桌上往往會遇到勸酒的現象,有的人總喜歡把酒場當戰場,想方設法勸別人多喝幾杯,認為不喝到量就是不實在。“以酒論英雄”,對酒量大的人還可以,酒量小的就犯難了,有時過分地勸酒,會將原有的朋友感情完全破壞。
中國人飲宴時,很喜歡勸人多飲。這種做法,起源也是極早的。《詩經·小雅·楚茨》中有:“以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的詩句。侑,就是勸的意思。詩名的本意是唯恐受享者沒有吃飽,故而勸飲勸食。 勸人多飲幾杯酒的做法,一方麵表達了敬酒人的真誠,希望對方喝好喝夠,同時也可以活躍酒宴的氣氛,為飲酒者助興。但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勸酒“勸”過了頭,竟然帶有相當的“強迫”之意,甚至以灌醉對方為樂。這種做法,自古以來就遭到不少人的反對。《孔叢子》、《積善錄》、《遯翁隨筆》等古籍中,都有反對勸人強飲的記載。清代人阮葵生在《茶餘客話》中引陳畿亭的話說:“ 飲宴者勸人醉,苟非不仁,即是客氣,不然,亦蠹俗也。君子飲酒,率真量情;文人儒雅,概有斯致。夫唯市井仆役,以逼為恭敬,以虐為慷慨,以大醉為快樂,士人而效斯習,必無禮無義不讀書者。” 他的話,含有輕侮勞動群眾之意。其實統治階級中逼人飲酒者難道還少麼!但他說的不要硬勸人醉,卻是可取的,遺憾的是逼人致醉之事,至今仍時有發生,還編出了什麼“感情深,一口悶;感情淺,舔一舔”,“飲酒不用讓,感情就是量”之類的順口溜,硬把“多喝”與“感情深”拉到一起,根本不顧及酒量之大小和多喝會損害健康,實在是一種必須戒絕的陋習。
勸酒大致分為文勸和武勸兩種。所謂文勸,即用話語一步一步把對方逼到喝酒的地步。這裏發展出了多多的酒桌規矩和酒桌順口溜。相信大家都知道很多了,如:晚到罰三杯,“感情深,一口悶”等等。又如以同學情,朋友誼相互下套的,真是不勝枚舉。
但好看的還是武勸,武勸一般為酒桌殺手鐧,威力奇大,多在攻堅時最後使用,如果是女同誌施展更是摧城拔寨。因為武勸的特殊性,一般放在最後階段。而對象也多為酒桌上的關鍵人物,必須攻克。武勸的方法南北各異,但特點大致相同,都有肢體的行動和接觸。武勸中平和一點的是,走到對方麵前,幾句話落,一杯酒自己先下肚,然後展示空杯於人前。這時肯定已經集中了全桌的注意力於被勸的人,其壓力和文勸不可同日而語了。其自殘以傷人的做法和金先生《倚天屠龍記》中記載“七傷拳”法十分類似。
而武勸中的猛一點的,首先是少見其次多為女將施展。常聽評書說:“婦孺,僧道上陣,多有奇功。”的確如此。有回老吃曾經遇到過,一女將,自己是千杯不倒,萬杯不醉的好本領,又天生一副好嗓子。走到對方主帥前,一曲山歌唱罷,已經斬其於馬下數次了。
其實無論武勸,文勸,目的是讓對方喝下酒,喝酒的目的就是要讓對方的神經收到酒精的麻醉。可以聽或說,平時不好說或聽的事情。交流在這時是最直接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