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李延隻掙到2萬元,還不及他在上海時的1/25。
1997年,他掙到了6萬元,隻是他在上海時的1/10多一點兒。
1998年,他掙到20萬元,不過仍然不到他在上海時的1/2。
但是,在1998年裏,他的經營業績大大增加,在所有進入新疆市場的製藥公司中名列第一!
有人替李延算了一筆賬,他在上海三年,可以輕鬆掙到160萬元,他去了新疆,意味著三年損失了近130萬遠。
可事實上,李延真的損失了嗎?
答案是否定的。不僅沒有,反而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因為1999年底,公司提拔李延為市場總監,取代了原來的市場總監,市場總監的年薪高達360萬元!
李延接過了“苦差事”,既替領導分擔了責任,又實現了人生價值的升華,這才是真正明智的選擇。
當然,誰都難免會碰到勞而無功的情形,然而,“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人生路途是漫長的,日後說不定就會有意外的收獲。相反,眼前看起來可以確保萬無一失的事,或許很快就變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如果你認為做別人不願做的事就會吃虧,因而與其他人一樣逃避這份苦差事,那你就和其他人一樣,永遠也沒有機會脫穎而出。如果你能夠克服困難,做出成績,達到他人所無法達到的境界,必定會獲得他人所無法獲得的豐厚回報。
每天多做一點點
“每天比別人多做一點點”是每一位優秀員工的工作準則,看似微不足道,但日積月累,就是一筆很大的財富。公司對於那些每天都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員工會給予特殊的優待,無論何時公司都不會放棄敢於吃苦肯努力付出的人。
很多人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尋找成功的捷徑,卻從來不肯多花費一點時間用在工作上。不要小瞧自己比別人多付出的那一點,它也許就會改變你的一生,偉大的成就通常是一些平凡的人們經過自己的不斷努力而取得的。
許多人總問一個同樣的問題,那就是——我為什麼要比別人多做一些?這不會馬上得到什麼好處。但是,你必須每天都這樣做,而且要堅持一直做下去,那樣你就會有很大的收獲。當然,每一個這麼去做的人,他們的初衷並不是馬上得到成功的機會,但往往機會垂青的卻是他們。
每天多付出一點點並不會把你累垮,相反,這種積極主動的工作態度將使你更加敏捷主動,才可以給自我的明天創造更多的機會。
在很多人眼中,“明天”是一個令人感到愉快的詞。因為有了明天,就有了希望、有了憧憬。失意落魄的人用它當做精神上的最後一根支柱,成功得意的人將它當做將到達的下一個目標的裏程碑。如果哪一個人對明天失去了信心,那麼就可以宣布:他已無藥可救!可是,人們常說“今日事今日畢”。關注明天是對的,但是人不能總想著“明天我要怎樣”而忽視實實在在的“今天”,工作也是一樣。
一位赫赫有名的商界老總,在記者提出讓他描繪公司明天前景時,這位老總沒有如人們所預料的那樣侃侃而談,而是滿懷自信地告訴記者:“我們當然要關注明天,但我們最關注的是今天,隻要你看看我們今天實實在在地做些什麼,在如何努力地做著,就知道我們的明天會怎樣了。”
這位老總的回答透著耐人尋味的道理:隻有善於關注今天的人,才能擁有驕傲的明天,任何好高騖遠或盲目悲觀都是空中樓閣,因為隻有腳下的土地才最堅實。
1871年的春天,一位正在普通醫學院讀書的年輕人,麵對自己一直不曾優秀的學業、麵對現實生活中的繁難,麵對不可預料的前途,極度地悲觀起來,他憂心忡忡擔心畢業考試不能通過,擔心即使勉強通過了,畢業後又該如何求職,如何創業,如何與人相處,如何少走一些彎路,如何才能少遭遇一些生活的磨難,等等,不盡的憂慮,使他感覺不到人生和生活的美好。
無邊的煩惱困擾著他,他無助地翻開了一本書。驀地,書中的一句話深深地震撼了他的心靈。從那天起,他完全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他把所有煩惱統統甩得遠遠的,用快樂和充實來安排第一天。後來,他成了他所生活的那一時代最負盛名的醫學家,成為世界著名的約翰·霍普金斯醫學院內科學教授,獲得了英國學醫的人所能得到的最高榮譽——成為牛津大學醫學院指定講座教授,他還被英國皇室冊封為爵士。
他就是威廉·奧斯勒。他在1871年春天讀到的改變他一生命運的一句話,內容極其簡單——“首要之務,不是著眼於既不可追又不可及的過去與未來,而是做好清清楚楚擺在手邊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