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通”最初的注冊資金50萬元人民幣,去年的銷售額達到1000萬,其中軟件銷售利潤在總利潤中占到50%。這對於舉步維艱的中國軟件業是個值得一說的數字,所以,在中關村創業大廈辦公的張連毅和他的公司成了各級行政部門的得意之作。1999年,江澤民同誌到中關村視察時,張連毅作為留學創業的代表受到接見。
自稱對編程一竅不通的張連毅認為,信息業中軟件業的生命力要遠遠大於硬件行業,它不需要過高的投入,利用的是人腦資源,還能借鑒別人已經做出來的東西,資源可以被反複利用。
就是憑著這樣的人才利用觀,張連毅抓住了創業的機遇。在中關村創業,張連毅的策略是“借雞生蛋”,即與清華大學、中科院等大機構的成熟技術有機結合,然後按照自己的理解將產品推向市場。有人說張的核心技術是別人的,但他不以為忤,他更關心產品能否問世、能否占領市場並成為同類產品中的名牌。
捷通公司做的是漢字處理,主打產品是一種叫做“錄易”的漢字識別係統。作為軟件供應商,在短短的一年時間內,還相繼推出了“語音伴侶”、“捷通錄易手寫輸入法”以及“飛達多媒體電子郵件係統”等一係列應用軟件。產品由於獨特的市場定位以及良好的實用性能,市場占有率不斷上升。
張連毅說,國內但凡出名的IT公司都與漢字有緣,例如紫光方正都是從漢字起步,可以說,漢字曾經給中國信息產業巨大的機會。今天,漢字仍然為有心於信息產業發展的人以機會,他就是其中之一。
未出國之前,張連毅就在紫光做漢字識別係統,出國後,他在美國辦了一家公司,也做中文軟件。他很願意當典故告訴別人的是,自己的美國公司在開張第一天就賺了1000美金。這對於不懂編程卻以軟件賺錢的張連毅來說,自是得意之作。
張連毅剛回國的時候,日子並不好過。從1999年下半年起,軟件從銷售體係到價格都進入了一個相對混亂的階段,業內競爭激烈,再加上硬件廠商捆綁式的銷售,軟件廠商生存之路愈發艱難。
張連毅找到的機遇是與聯想、惠普、恒升等大的硬件廠商捆綁銷售,借助硬件廠家的力量壯大自己,借機樹立自己的品牌。目前,捷通與清華同方、聯想集團、海信集團、IBM等近30家國內外著名廠商建立了穩固的合作關係,同時在全國建立了40多家代理商,並進入了“連邦”、“賽樂氏”等國內知名的軟件銷售網。捷通的軟件產品已開始邁出國門,進入了新加坡等國際市場。
作為一個懂得利用人才的人才,張連毅深知企業內部的管理非常重要,他把從國外學到的先進管理引進到國內企業的管理。今年3月份,張連毅邀請曾任某跨國公司駐歐洲行銷經理的一位美國朋友來北京,在捷通公司出任模擬經理,在近一個月的時間裏,一個崗位、一個崗位地跟班觀察,一個員工、一個員工地交流觀點,最後全體進行總結。捷通根據專家的意見,進行了組織結構的調整,規章製度的完善。
張連毅先是對自己苛刻——工資定得很低,日程排得很滿。其後就是對員工嚴格。在這裏,公司的資源得到了最充分合理地利用。你看不到計算機是閑置的;就連兩毛錢一張的名片、宣傳單,都不允許輕易浪費。每個人都應該十分清楚這一個小時自己幹了什麼。
為適應網絡時代的高速發展,抓住市場機遇,捷通公司迅速提出“攥緊拳頭、全力出擊”的指導思想,製定了圍繞其漢字語音轉換核心技術的發展戰略。在應用軟件方麵,利用捷通技術研究開發適用於辦公、教學、娛樂等會“說話”的軟件,並與廣大PC廠商等進行技術轉讓等合作,搶占語音合成市場。
捷通文語轉換技術獨有的小音庫使其向嵌入式操作係統移植成為可能。是捷通最先提出將文語轉換技術應用於掌上電腦、WAP手機、信息家電中,打破這些產品本身的發展瓶頸,並率先成功實現在聯想、海信、藍德等掌上電腦的應用。捷通漢語文語轉換係統在掌上電腦上的應用榮獲2000年中關村電腦節十大IT創新產品獎。
張連毅就是借著對人才的利用,創造出如日中天的應用軟件領域,為捷通展現了巨大商機。合理利用人才和他們的技術,等於是抓住了企業發展的機遇。在這方麵,山東東阿阿膠集團做得也不差。
近年來,山東東阿阿膠集團將目光瞄準了社會科技資源,到高校、科研院所借人才買技術,由企業出題目,出資金,對方出技術,協同攻關,走出一條巧借社會科技資源壯大自身的道路。
通過這些年的合作,他們衝出傳統落後工藝技術的泥濘沼澤,先後賦予阿膠生產空調製冷、微機控製、激光噴碼、離心分離、自動化等一項項新工藝新技術和知識產權,獲得了23項省部級科技成果,15項國家專利,一直領導著阿膠生產技術的新潮流。如今在東阿阿膠,製膠工人就像科研人員一樣,坐在中央控製室電腦前,看看屏幕,敲敲鍵盤,優質半成品阿膠就生產出來了,一天的阿膠產量和比建廠初期一年的產量還多1.67倍,人均利稅是70年代初期全廠利稅總額的5.8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