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風險中隱含著機遇
在很多情況下,機遇與風險共存。風險中隱含著機遇;機遇中也會充滿風險。
風險越大,機遇給予的成功指數也就愈大,因此,在決定投機之前,先要做判斷,隻要在觀察準確、目標正確的情況下,風險很快會化作機遇,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就是在風險中抓住機遇的。然而,有的人由於怕承擔風險,而任憑機遇與自己擦肩而過;洛克菲勒則以超人的膽略捕捉了它,投機遇所好,從而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南北戰爭前,時局動蕩不安,各種令人不安的消息不斷傳來,戰爭的陰影籠罩著美國的大地。人人都在忙著安排自己身邊的事,忙著安排家庭、財產。而約翰·洛克菲勒卻在運用他的全部智慧思考怎樣利用這場戰爭,怎樣從戰爭裏獲得附加利益。戰爭會使食品和資源缺乏,還會使交通中斷,使市場價格急劇波動。洛克菲勒為自己的發現驚呆了,這不是一道金光燦爛的黃金屋嗎?走進去,洛克菲勒將會滿載而歸。那時的洛克菲勒僅有一個資金4000元的經紀公司,而且,其中一半的資金屬於英國人克拉克。洛克菲勒對這個問題著了迷,甚至和女友的父親談話時,也禁不住發問:“要是發生戰爭,北方的工業家和南方的大地主,哪個更賺錢?”
這句唐突的問話使未來的嶽父無言以對,並對他投以輕蔑的目光。洛克菲勒匆忙回到他的辦公室,對夥伴克拉克說:“南北戰爭就要爆發了,美國就要分成南北兩邊打起來了。”“打起來,打起來又怎麼樣呢?”克拉克一副迷迷糊糊沒有睡醒的樣子。洛克菲勒胸有成竹地決定,我們要向銀行借很多的錢,要購進南方的棉花、密西根的鐵礦石、賓夕法尼亞州的煤,還有鹽、火腿、穀物……克拉克驚詫無比,攤出雙手:“你瘋了,現在這麼不景氣!可你居然還想投機。”洛克菲勒嘲笑克拉克的無知,他說:“明年我們的目標是取得3倍的利潤。”他昂著頭,冷靜而又自信。在沒有任何抵押的情況下,洛克菲勒用他的設想打動了一家銀行總裁漢迪先生,籌到一筆資金。一切都如洛克菲勒預料的那樣,第四年他們小小的經紀公司利潤已高達1.7萬美元,是預付資金的4倍。在第一筆生意結賬後僅僅兩周,南北戰爭爆發了,緊接著,農產品的價格又上升了好幾倍。洛克菲勒所有的貯備都帶來了巨額利潤,財富就像滾動的雪球跟隨著戰爭的車輪。等到美國南北戰爭結束,洛克菲勒已不再是個小小的穀物經紀人,而是腰纏萬貫的富翁,並開始染指石油工業。洛克菲勒在風險中的決策是他事業的一個轉折點,他在後來的經營中,始終記住了這一要訣:機遇存在於動蕩之中,關鍵在於投身進去。
二、冒險給你帶來了機會
冒險和機遇同在,冒險雖然和失敗聯係在一起,但也和成功緊密相關。冒險雖有可能遭致失敗,但一旦成功,其成就無人可以比擬。人生苦短,數十年彈指一揮間,我們為什麼不敢在分析情勢的前提下大膽地冒幾次險呢?
美國商人福勒在選定經營肥皂達12年之久後,獲悉為他供應肥皂的公司將以15萬美元拍賣。這時他的全部積蓄隻有2.5萬美元,但他抓住這個難得的機會,勇於冒險借款創業,於是簽字先交2.5萬美元的保證金,並在十天期限內付清12.5萬美元的餘款,否則,取消所交保證金的協議書。
到了第10天的前夜,福勒已籌集了11.5萬美元。深夜,他驅車跑遍芝加哥大街,準備最後的1萬美元。當他看到一所承包商事務所亮著燈光時,他鼓足勇氣走了進去,想方設法並用1000美元的利息向一位陌生的承包商求助,終於籌到了最後的1萬美元資金。
後來,福勒不僅在那家肥皂公司,而且在四個化妝品公司、一個襪類貿易公司、一個標簽公司和一個報館中,都獲得了控製權,成為美國著名的富商。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這是創造機會的最佳寫照,想抓住機會,卻又不想冒風險,那是絕對不可能的。善於抓住機會的人知道風險在所難免,但他們充滿自信,在風險中牢牢抓住機會,獲得成功。
所謂“付出總有回報”,反過來講,回報總需要付出,冒風險無疑就是一種付出。風險總是和成功、失敗聯係在一起,然而,無論成功或失敗,風險蘊涵著另外一層含義就是機會。
冒險與機會,本身就是一對孿生姐妹。29歲的香港商人徐峰,最初經營廣州環市公路一家餐廳,3個月竟虧損50多萬元。這時徐峰受到一家服裝店以推出特價服裝來招攬顧客的啟發,及時變換了經營策略,決定將當時最受歡迎的基圍蝦、肉蟹、紅石斑、生鮑魚等海鮮菜,每天以成本推出一個品種,7天為一個循環,周而複始,名為“特價海鮮美食周”,徐峰贏了這招棋。他的餐廳“南海漁村”終於客來如雲,門庭若市,月營業額竟高達100萬元。
冒險給徐峰帶來了機會,也帶來了源源不斷的金錢。
應該說,如果可以不冒險就能獲得機會、獲得成功的話,在這個世界上絕對沒有一個人願意去冒險,表麵上,似乎大家都希望如此,其實,沒有風險,也絕對不是一件好事,如果真的是那樣,也就沒有人進取,沒有人成功,也沒有人超越別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