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機會在適合自己的土壤中
時代所給予我們的機遇絕不是一種虛幻的、難以把握的東西,它們往往通過我們周圍的一些具體的事和人體現出來。
我們發現,在名人的成功曆程中,總有一些至關重要的人物在其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善於接受別人的幫助,是他們把握曆史性機遇的關鍵性的一步,也是他們最終成名的要素之一。
這其中的道理是不難理解的。一個人想要取得某種成就,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而這些條件的客觀方麵卻往往掌握在別人的手中。接受別人的支持和幫助,就像一顆優良的種子不拒絕一塊適合自己生長的土壤,勢必會加速一個人的成功,有時甚至決定著一個人的命運。
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單田芳和著名籃球運動員鄭海霞的成功經曆就很好地證明這一點。
單田芳是一位深受廣大聽眾喜歡的評書藝術家。調查統計表明,他在海內外的聽眾已達6億之眾,這確實令人驚歎。
然而,單田芳走上評書事業的道路卻是與他善於接受別人的幫助分不開的。如果分析得更深入一些,則是因為他遇到了一個好的時代。
單田芳出生在一個評書世家。在舊社會,這是一個卑賤的職業。為此,單田芳的父母痛下決心,決定改換門庭,以讀書續世。
1953年,單田芳順利地考入了大學。然而,這一年,他卻患上了嚴重的痔瘡,先後動了三次手術,耽誤了許多功課,怎麼辦?單田芳陷入了深深的迷惘和懊惱之中。
然而,這一年已是新中國成立的第四個年頭,新中國的誕生也產生了人的觀念和地位的巨大轉變。曲藝演員在當時不僅收入豐厚,而且社會地位也在不斷提高,單田芳的母親王香桂就曾相繼受到周恩來等高層國家領導人的接見。於是,單田芳的父母重又萌動了栽培他學藝的念頭,並動員了評書界的幾位前輩,。每日以理曉之,以情動之。
雖然單田芳當時並未料到他會有如此輝煌的未來,但鑒於形勢,他還是明智地聽從了勸告,改弦易轍,並於1954年正式拜著名評書藝人李慶海為師,走上了從藝之路。不久,便聲名遠揚。
文革開始後,率真耿直的單田芳因說真話而受到批鬥。造反派的毒打打碎了他的滿嘴牙齒,窩火帶憋氣毀壞了他的嗓音。以至到文革結束時,單田芳已不得不麵臨再次改行的問題。
然而,命運又給了他一次絕處逢生的機遇。70年代初,著名女評書演員劉蘭芳的一炮走紅,使得鞍山曲藝團的領導不禁想到了單田芳。在他們的幫助下,單田芳很快被送進醫院,經過手術終於又發出了現在人們再熟悉不過的沙啞的聲音。
經過一番艱辛的努力,46歲的單田芳終於又站起來了,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碩果累累,成為一代名家。
而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民家庭的鄭海霞,她的成長更是離不開她一生中所遇到的三個“慧眼識珠”的伯樂:第一位伯樂,便是鄭海霞的哥哥,他寫信給河南省體委,從而引起了上級對鄭海霞的重視;第二個伯樂,則是商丘體校的方炳銀教練,他初步培養了鄭海霞的運動素質;第三個伯樂,就是武漢部隊文化訓練處的王新華教練,他把鄭海霞帶入了籃球運動的殿堂。
鄭海霞的表現的確也沒有讓他們失望,因為她懂得把握機遇。她最愛說的一句話是:“教練,您說我該怎麼做?”然後,她便用行動一絲不苟地去完成。
把握機遇,善於接受別人的幫助,是鄭海霞由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女變成一名世界級籃球明星的奧秘之一。
世界上有許多事是急不得也怕不得的,它需要耐心地等禱,耐心地準備。許多名人的一舉成功正得益於此。他們往往可以蟄伏很久而一旦機遇來臨,則又會毫不猶豫地將之牢牢地掌握在手中。正是古人之所謂:“靜如處子,動如脫兔。”
好高騖遠的人,就是想飛的人,就是想一鳴驚人的人,就是對機遇不依不饒地去爭取的人。隻有這樣的人,加上好的時代環境,才會獲得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