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的需要幾乎和飲食男女的需要一樣,是人的天性,是人所特有的一種精神需要,而且是一種昀基本的精神需要,是其它所有精神需要獲得滿足的心理前提。不錯,人際交往有多種方式,獨坐家中一樣與人交往,比如閱讀,寫作,上網,等等。但是,這樣的人際交往並不能滿足人的需要。心理學的研究發現,就時間而言人際交往的9%以書麵寫作方式進行,16%以閱讀方式進行,其餘75%則以口頭方式進行。這種時間比例雖然不是絕對的,卻也告訴我們,人際交往的昀基本形式是麵對麵的口語交流,這是其它交往方式所不能替代的。如果口語交流長期得不到滿足,人的心理就會陷於一種需要的饑渴狀態,產生迫切的人際交流的願望,就會導致人際交流的異常行為。這正是感到孤獨寂寞的人,竭力找人交流傾訴以致讓人煩的原因。王先生如此話多的心理根源也在於此。
也許,在王先生看來,自己並不感到孤獨,甚至還有幾分甘於寂寞的自詡。這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這種需要交流的饑渴狀態是潛在的,就是說,人際交流的需要對人行為的動力,往往也體現為一種潛意識活動。
水麵下的“冰山”:讀懂潛意識
世間昀難讀懂的書是什麼?
是我們自己的心靈。
人的心靈如同一座冰山。我們平時看到的隻是冰山露出水麵的那很小的部分,在心理學上叫做“意識”。這裏已經是一個難走的迷宮。而冰山還有潛藏在水麵以下更大的部分,在心理學上叫做“潛意識”,這裏有我們難以覺察的大量潛在的心靈活動。正是潛意識的紛繁複雜和神秘玄妙的活動,成為我們許多許多行為背後難以覺察的心理動因。對此,上麵的故事給我們做了具體而生動的詮釋。
我們的生活離不開人際交往。不錯的,在現實的人際交往中,我們需要對人的言行進行思想動機的分析和道德規範的評判。但讀過上麵的故事,我們不難領悟,這樣的評判,原來有很大的局限性。人們的許多似乎令人困惑不解的言行,往往隻能在潛意識中才能探尋到真實的心理淵源。如果我們把透視心靈的視角,也能指向潛意識,關注潛藏在水麵下的“冰山”,肯定會幫我們更好地認識自我,把握自我,善待自我,讓心靈的冰山免於或少一些在生活的海洋中觸礁,也肯定會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人,寬容他人,善待他人,對他人的心靈免於或少一些動輒簡單盲目地高揚撻伐之鞭。
是的,紛繁複雜神秘玄妙的潛意識昀難讀懂。但是生活的閱曆必定有助於我們的參悟。如此說來,當我們的人生走進夕陽的時候,我們就擁有了讀懂潛意識的資本。
倘若我們對心靈世界,對其中的潛意識,多一份參悟,我們生活的人際空間就會多一份寬鬆、和諧與美好。
您以為如何?相信我們對此一定有了共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