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我該怎樣幫助年老的母親(2 / 2)

但是,由於現實生活常常很複雜,不能輕率下結論。就妄想說,如果某種信念的形成符合客觀規律,盡管信念似乎“荒謬”,也不能貿然確定為妄想。就幻想說,正常人在某種特殊的狀態下也會出現片段的短暫的幻覺。心理學告訴我們,幻覺常常有某種象征意義。這樣說的意思是,說你母親似乎存在精神障礙,是僅僅根據你的來信介紹的表麵情況。但是,來信的介紹已經是間接信息,而你介紹的情況又多是聽家人說,這樣一來,信息是間接又間接的了,因而有關情況很難確認其真實性,比如,你母親和父親的關係過來到底怎樣?你哥哥是否對母親有過實際的傷害?你母親又是在什麼情況下聽到了你的說話聲?這些都很難客觀判斷。而且,你來信的字裏行間給人的感覺,似乎你母親的生活境遇確實不是很好,確實缺乏安全感。就是說,很難確診你母親到底是否精神病。

接下來再談談你的第二個問題。

你該為母親做些什麼呢?根據上麵所說,建議首先和家人取得共識,及時帶母親去看精神科醫生,以便準確地診斷,如果確診為精神病,趕緊進行恰當地治療。當然,具體方法應該講究一些策略,以免老人拒絕。然後,自然是和家人一起,根據你們各自生活的實際條件,盡可能努力為母親營造一個較好的晚年生活境遇。具體到怎樣寄錢,母親在哪裏生活,等具體的做法,照你所說,似乎很難有什麼更好地現實的辦法。就是說,似乎你的確麵臨現實的困難。

不過,從心理分析的角度說,表麵的外部困難一定是變成內部困難,才讓人難以決斷的。就是說,你的困擾是內心動機衝突的反應。心理學告訴我們,人的活動總是受一定動機推動的。而人的動機又常常是較為複雜,不是一個而是多個動機起作用的。當這些動機不能同時都得到滿足的時候,就產生了動機的衝突。動機的衝突從形式上說分為三類:一是雙趨衝突,就是既想得到這個,又想得到那個,兩樣都想要,所謂魚和熊掌想兼得;二是雙避衝突,就是對兩樣東西都想拒絕,都不想要,所謂前怕狼後怕虎;三是趨避衝突,就是對一個東西既想要又害怕,所謂既想吃又怕燙。你麵臨的就是上述雙趨衝突和雙避衝突相交織的動機衝突。所謂雙趨衝突就是,既想要事業,又想要親情;所謂雙避衝突就是,一麵是怕丟了事業而不願為母親付出太多,一麵是怕丟了親情而不願隻顧自己。所以,你既不想回到母親身邊或把母親接來,又不忍坐視不管,於是左右為難,很是矛盾,似乎“忠孝難於兩全”了。其實不然。

想想看,母親已經風燭殘年又孑身一人,無論生活上還是心靈上,不是都到了該兒女照顧的時候了嗎?不知你是女兒,還是男兒。即使是女兒也應盡心竭力義不容辭,何況男兒?何況全家人為你讀書成才都付出了很多,而你現在的境遇又是昀好?不盡責任,可以有很多借口。不做善事,可以有很多托詞。但是,麵對養育了自己而風燭殘年又孑身一人的母親,怎忍心再找什麼理由不去盡心竭力?不用說為了對得起母親,就是為了對得起自己,兒女不是也應該好好照顧年老的父母嗎?馬老師絕無責難之意,恰恰相反,正是你想到了這一切,正是你愛心湧動,才讓你不忍坐視,才讓你麵臨動機衝突,才讓你專門寫信求詢。很高興你是有愛心的青年,很高興你有幫助媽媽的心願,也高興你雖然拒絕回到母親身邊,但已經打算把母親接到自己身邊。當我們交流至此的時候,你的愛心還用再猶豫嗎?我相信,隻要不讓自己的愛心猶豫,你自然會找到幫助母親的具體辦法。老人的幸福,就是兒女的幸福。馬老師祝福你!願這樣的幸福伴隨著你!

心理谘詢師馬誌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