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次,最初幾次約會,為了開闊思維,方便談話,避免出現“冷場”,在選擇場景時也要注意。不要在僻靜的房子裏,也不要在冷清的公園一角,要盡可能地選擇“邊走邊說”的方式。我們知道話題的多寡取決於周圍刺激(信息)量,雙方守在一個靜謐的氛圍裏,自然隻能雙目間或一輪而了無生氣。“邊走邊談”便可以從街麵上閃爍的霓虹燈、過往的人群、接踵而至的告示上得來談資,從而左右逢源,侃侃而談了。
再次,利用“請君介入”法,烘托氣氛,激發對方參與興趣。約會時,不管哪一方,即使你有出類拔萃的口才,唱“獨角戲”也是不成功的。隻有雙方你來我往、你言我語感情才會更進一步。因而,采用諸如馬克思寄小圓鏡給燕妮之類的“愛情陰謀”來放鬆情緒,調節氣氛,消除雙方因過多顧慮而帶來的過於謹慎的言談是非常必要的。同時,因為氣氛和諧,對方的自然參與會給談話的話題選擇提供機會和靈感,從而有了你發揮口才的便利條件。
第四,約會時因為一次“冷場”,往往會給雙方帶來較為嚴重的負麵心理積澱,這種負麵心理會化作一種沮喪、退縮的行為,從而進一步影響以後約會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樣,連鎖式地積累下來,即使你有著很好的口才,約會時也會變得沉默寡言起來。因此,我們提倡在約會時盡量做到“少吃多餐”,即每次見麵時間不要過長,相互之間留有一份牽掛、一份思念,提高來日見麵約會的興趣。這樣做每次見麵後,我們都有一種談話興致未盡的感覺,同時,約會時話題多且新鮮,也有效地防止了“冷場”。
第五,約會時盡可能安排一些活動,比如一起去夜大上課、打網球、參觀藝術展、郊遊等等。從心理學觀點看,有活動相伴,人的機體會得到有效的放鬆,從而達到緩解腦神經的抑製過程,開拓思維,輕鬆表達的目的。這樣說我們可能更容易理解,我們常常看到少女約會時總要拿條手絹在手裏擺弄不停;男士談判時遇到棘手的問題往往要不停地踮腳等,這些都是因為內心緊張焦慮、心理失衡導致的。不平衡的心理蘊藏著機體的內在躁動,它必須通過外在的活動釋放出來,才能使心理恢複平靜。可見,約會時有意識地安排一些活動,可以防止心理緊張,讓我們輕鬆自如地談吐,愉快而又不失雅趣。
家庭成員間稱呼的禁忌
(1)忌亂稱呼
有的子女由於父母嬌慣,不稱呼自己的父母為“爸爸、媽媽”,常稱呼父母為“老爺子、老頭子、老太太、老太婆”,甚至直呼父母的姓名,表現出對長輩的不尊重和某一方麵的修養比較差。有的夫妻不稱呼公婆或嶽父母為“爸爸、媽媽”,而稱呼“你爸,你媽”。這種亂稱呼現象,無疑會使家庭秩序發生混亂,不講究長幼尊卑,不尊重長輩,影響家庭成員間的感情。
(2)忌稱呼不適度
家庭稱呼既要講究文明禮貌,又要生動活潑,不能把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同誌化、朋友化。因此,家庭成員間通常稱呼愛稱或戲稱,體現出成員之間親密無間的關係。比如“小剛、老大、玲玲、一把手、內當家、財政部長、寶寶”等,充滿著親切感,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感情,體現出家的溫暖、融洽。但有的家庭成員不管對方接不接受,不管地點、場合,一律稱呼愛稱、戲稱。例如有一位丈夫平時在家裏總愛戲稱自己身體較胖的妻子為“肥肥”。一次在辦公室裏,這位丈夫當著一些同事的麵叫著妻子的戲稱,使妻子覺得丟了麵子,回家後跟丈夫大吵了一架。
(3)忌不稱呼
有的人性格靦腆,或由於其他原因,見到自己公婆或嶽父母,什麼也不稱呼,隻“嘿嘿”一笑了事。有的夫妻不稱呼對方的姓名,隻一味地“嘿”“喂”“哎”。長期對長輩不稱呼,很容易引起老人的誤解。夫妻雙方不稱呼也顯得互相不夠尊重。
(4)忌粗俗稱呼
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家庭成員間產生矛盾時。例如有一位青年因為結婚時父母不能滿足自己的要求,與父母大動幹戈,稱父母為“老不死的、糟老頭、死老太婆”。有的父母在訓斥孩子時,稱子女為“沒良心的、小兔崽子、小王八羔子”等。甚至吵到激烈時,雙方會搬出最難聽、最野蠻的字詞來稱呼對方。這種粗俗稱呼,必定使矛盾火上澆油,破壞家庭成員間的感情,造成不應有的家庭糾紛。